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他的志向,一心为民。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一贬再贬,贫穷落寞,却也潇洒一生。被贬岭南,便“日啖荔枝三百颗”,被贬海南,给其弟写信“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他只是游山玩水吗?鲜为人知的是,被贬之处,他兴修水利,只为一方百姓,还修建慈善馆等,收留儿童,不断资助贫苦百姓,尽管自己可能都没钱吃饭。她一向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便一再因为直言下贬,而他从来只为民生考虑。我想,即便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他也不曾后悔过吧,毕竟,他是那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东坡居士啊。他的志向,也算实现了吧,毕竟造福了一方水土,帮助了一方百姓。
他们立志,他们于志而奋斗,与青松争傲骨,以春为源,续写一篇传奇,而我们则应续写书中古人之志,先立志,再成学。
立志,然后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3.《鸿鹄之志,助己之盛》
翻开课本子路,曾皙这群胸怀凌云壮志的青年,向我们缓缓走来,他们侍坐在老师身边,各言其鸿鹄之志,心怀大志,后有所为,终有所成。今之志,助他日之盛,他们的大志,日后的成就给予了我们当代青年修身的一个启示:立鸿鹄之志,助己之盛。
志,是志向,古人对志的解释认为,心之所指曰志。在我们的理解中,这是关于将来要做的什么事,要做什么样的人的意志和决心。观世界古今中外的名人,哪个没有远大的抱负?哪个没有在年少时期有过改造世界的梦想?陈涉在田垄上发出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爱迪生把“为人类造福”作为自己的义务,并为此奋斗一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
于小我,志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的造物。立志,即是绘心之所向的蓝图。当个人有志,他就身处自己所绘的蓝图之中,此后每一步都是向着目标靠近。曾经有一个农村的男孩,与父亲在田间干活时望着远方的群山遐想,当父亲问起他内心所想,他说他以后不想种田,想成为作家,通过写稿赚钱,并在长大后去看看书中的金字塔。父亲自然不信。然而男孩为了圆梦,努力学习,逐渐写得一手好文章,很快成名,稿费果真如雪片般飞来,当然看金字塔的愿望也实现了。此人就是著名作家林清玄。无论顺境逆境,林清玄始终向着他的志,世间情苦的锤炼使他修得一颗剔透玲珑心,他行走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道路上,抵达志之所在的同时,他的人格也得到升华。
独有偶,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也曾是出了名的笨人。他不够聪明,传说小时候背书甚至比不上梁上小偷。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也是一身毛病,他好色,好烟,懒惰不进取。那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随波逐流,一条是自脱流俗。显然他选择了后者。“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于天地之完人。"成为天地之完人成了曾国藩矢志不渝的目标。此后他励志改过长达六七年,造就了
一个意志坚定,修身立行,脱胎换骨的人。可见立志的确是修身之本。
于国家,个人之立志同样不可或缺。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纵观历史,每一个救国家于穷途末路,为奄奄一息的民族续上灯火的旷世豪杰,哪一个不是心怀大志之人?曾国藩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凡人才之高下,以其志趣所决定。无志者,有如伤仲永,天才也会泯于尘土;有志者,有如陈平,浅水亦能飞出蛟龙。今天有人说,个人梦就是中国梦,这话是没错的。今时今日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立于时代的浪尖,又怎能袖手旁观?修身应以立志为本,如果大家能从今日起立鸿鹄之志,以天下为己任,磨砺意志,努力学习,奋发图强,胸怀舍我其谁之大气魄,肩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重任,则他日你我必将又开中华旷古新篇章。
莫为一身之谋,而天下有志。正如冉有所言,“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立志如冉有,助推国家盛。是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才可与万家灯火处点亮属于自己的光亮;才可构建起风华青年禀若兰芝的青山傲骨;才能赓续家国华章。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充分体悟儒家经典所带来的启示,立鸿鹄之志,修身慎行,助己之盛,推国之盛,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为国家献上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充满远大志向的现今,在繁荣昌盛的未来,实现自我价值,共创中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