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古诗词 >诗词的修辞及鉴赏

诗词的修辞及鉴赏

  词中有六句使用比喻,如将郎和妾比为飘荡无迹的尘与絮,借春风比酒后脸上情态,用秋雨比喻泪珠等。姜夔《疏影》用五位女性来比喻梅花,把梅花人格化。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全诗通篇运用比喻,含蓄蕴藉,意味悠长。梁栋《野水孤舟》:“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诗人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困难重重,用济川不果喻抱负难以实现,用鸥鸟浮沉喻有志之士只能随波逐流。虽不言国势,其国势颓微已见其中。

(三)拟人

  拟人即将事物人格化,这是诗词中常见的手法。如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草树”原为无情物,在诗人笔下能“知”能“解”还能“斗”,与“杨花”、“榆荚”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人此中来。”诗人将桃花替代春光,又把春光拟人化,可以躲进山中,让人无法寻找,似有小孩顽皮惹人性格,天真可爱。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将自然界的夕晖写成“脉脉”含情不断,将流水写成“悠悠”含恨无穷,借以表示思妇的凝愁含恨。鹿虔雇《临江仙》“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藕花被赋予生命和浓烈感情,不仅相向而泣,还暗伤亡国,泪湿香红。欧阳修《玉楼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词人笔下游丝在苦苦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欧阳修《啼鸟》,则通篇赋予啼鸟以人之性情,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李觏《残叶》通篇将残叶赋予感知,寄以诗人自己情感。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将“一水”、“两山”赋予有生命的形象,亲切动人,传诵千古。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诗人将雪、柳赋予人的性情生命,借此表达了自己的乡愁。方岳《春思》:“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通篇将春风拟人化,先总写其太忙,再从不同方面写极忙之状,富于动感,极有韵致。王禹偁《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直接将“雨’’赋予“恨”,“云”赋予“愁”,将“江南”称为“佳丽”。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花圃围栏上的菊花充满愁感,兰花上露珠迸出泪珠,也是为了表达诗中女主人公的愁感,词中赋予蔷薇以人的体态和动作、人的灵魂和情感,使读者实难分辨哪里是花,哪里是人,真是进人了物我交融的境地。

(四)重叠

  1.单对叠字,用以表示重复、连续。如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的“去去”,表示走了又走;姜夔《扬州慢》中“年年知为谁生”的“年年”,表示连续多年。用以形容事物、情理: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悠悠”,形容笛声之悠扬;柳永《雨霖铃》中“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沉沉”、辛弃疾《摸鱼儿》中“脉脉此情谁诉”的“脉脉”等都是叠字的运用。敦煌曲子词《菩萨蛮》:“霏霏点点迪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轻轻云粉妆。”词中句句用叠字开头,用得贴切自然,毫不生硬,并产生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不仅很好地表现了内容,还使声调谐婉。

  2.用叠音词形容或补充所状之物,使读者加深印象。如无名氏《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词,全词情趣盎然。谢姚《游东田》:“戚戚苦无悚,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诗中三处运用叠字,增加了诗的形象和音乐美。何逊《下方山》“鳞鱗逆去水,弥弥急还舟”,用两组叠音词,状写诗人心潮的不平静。王褒《高句丽》“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倾杯覆盌漼灌,垂手奋袖娑娑”,后两句“漼漼”是形容涕泪齐下,“娑娑”是指舞姿轻扬,都是对前二句的形象化的描写和渲染。雍裕之《江边柳》“嫋诚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嫋嫋”形容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青青”形容其葱茏苍翠之色,写出了柳的轻盈和春的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