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断句 训练

高中文言文断句 训练

  例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如例3中的“献玉者”,例4中的“学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在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面断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 矣。”(《 国 语· 晋 语 四》)

  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如:

  (1)感叹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也,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③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感叹句,同时也都是带有标志性语气助词的句子, 断起来并不难,老师笔记《文言文断句》。

  (2)骈偶句

  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如: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③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文中划线部分,句式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语义节奏和语音节奏感都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正是骈赋体文章的特点。断句,正可以根据这一点,理解了其中一句,其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初读时,可以前后比照,反复斟酌,再行推断。

  或以为这样的骈偶句只出现在辞赋这样的以整句为主要句式的韵文当中,其实不然,在一些散(散句)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称、整齐,有节奏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们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表露。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以辞赋为文章正宗,赋体文字一直是文人展露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成为古人必学的重要文体。所以,即使写散文,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笔下流出一些整句来。如:

  ①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问答句

  在文言文中,无论是叙事性文章还是议论性文章,都常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曰”,此外还有“对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转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语句,常常要在这些“曰”字后断句。如上面例5。课文中的例子如:

  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里要注意,和“曰”字有关的句子,其前面断句的位置很重要。断与不断,断在哪里,很有讲究。一般地说,如果前后联系比较紧,或者前面是对“曰”的修饰,一般不断。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6: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划线部分的句子,如果诵读的节奏快一些,“之”字后可以不断,“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相反,诵读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顿,读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两种断法,并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都可以。考试时为阅卷方便,一般也不会在这些地方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