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马说课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说
韩愈
千里马人才
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读的很好,要想打动别人,先得陶醉自己。同学们做到了这一点。
文章既表达了韩愈壮志难酬的愤慨,更激起古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故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但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不符合客观规律。对此你怎么看?
另外,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请讨论五分钟回答。
师生交流:
甲生:我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不会有诸葛亮的“隆中献策”、“三分天下”。恐怕诸葛亮只能老死隆中。
乙生:我也这样认为,有典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尚在预先知道周文王将外出巡游之际,以退为进,守株待兔,故意用直钩钓鱼,引起文王注意,周文王问他何故,他说“我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等真龙天子”。如果不是周文王这位伯乐发现姜尚,以姜尚的年龄,被老婆赶出家门的境况,恐怕除了钓鱼,也干不了什么了。楚汉战争中,正因为刘邦,这位伯乐,善于用人,才最终让项羽“乌江自刎”,夺取天下。
丙生:我不这么看。千里马有很大的自主能动性,姜尚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而是空等,也不会被起用。楚汉战争中的韩信先追随项羽,不被重用便投靠了刘邦,而不是空等。
丁生:我认为,韩愈只是宣泄了一种情绪,他是“千里马”但因为无人能赏识他,所以一直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所以格外看重伯乐的作用,但事实上韩愈这位“千里马”,何以能彪炳史册,是因为“伯乐”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放弃。历史上的蒲松龄、曹雪芹、苏轼、哪个不是生前不得志,甚至穷困潦倒,埋没终生。可见没有伯乐,一样有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