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英语导游词作文
【湛江土壤】类型齐全,既有热带土壤基本类型,也有滨海地带土壤分布,共有赤红壤、砖红壤、滨海沙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盐土、潮沙泥土、沼泽土、火山灰土、菜园土、水稻土等10个土类,以红壤居多,湛江因此有“红土地”之称。其分布大体是北纬20°40′以南地区为砖红壤,占土地总面积一半以上,是本市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北纬20°40′以北地区为赤红壤;沿海地区为海滨沙土、滨海盐渍沼泽土和滨海盐土;九洲江和鉴江沿岸两侧为潮沙泥土。湛江大面积覆盖火山灰,土层深厚,土地肥沃,为发展农林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岸带】全市各县(市、区)均面临海洋,海岸线长达1243.7公里,占广东省海岸线的46%,其中徐闻县372公里,遂溪县14.5公里,廉江市75公里,吴川市48公里,雷州市406公里。港湾密布,全市有港湾101处,较大的有湛江港湾,海域面积1419平方公里;雷州湾,海域面积900平方公里。全市滩涂面积1486万亩,占全国的5%,占全省的48%。沿海有岛屿30多个(不含沙洲、礁石),其中有居民住的12个。较大的岛屿均分布在市区沿海。最大的是东海岛,面积286平方公里,岸线长126公里,有水深26-40米的深水岸线6.5公里;还有南三岛,面积123.4平方公里,岸线93.89公里;硇洲岛,面积53平方公里,岸线43.99公里;东头山岛,面积4.08平方公里,岸线9.54公里;特呈岛,面积3.6平方公里,岸线7.44公里;调顺岛,面积3.5平方公里,已与陆地连成一片;此外,有徐闻的新寮岛,面积39平方公里,岸线35.5公里。沿海有经济鱼类520余种、虾类28种、贝类547种。盛产原盐,为全省主要产盐区。北部湾沿海大陆架有丰富的油气聚集,设在湛江的中国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已从勘探进入开发。
【潮汐】除徐闻海安港为不正规日潮以外,其余港湾均属不正规半日潮,每一太阳日有两次高潮出现,潮差较大,达4~6米。湛江港大潮平均高潮位4.33米,最低潮位0.65米,平均低潮位2.04米,平均潮差0.57米,最高潮位7.09米(1980年7月22日)。海安港最高潮位3.06米,平均高潮位1.77米,平均低潮位0.55米,平均潮差0.82米,最低潮位0.09米。
【历史沿革】据出土文物考证,今湛江辖地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夏、商之间),已有人类居住。
春秋战国时期,本地为百越南境。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入中国版图,归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雷州、遂溪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越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中华民国成立后,五县先后属广东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区、南区善后委员公署、南区绥靖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起,南部三县先后属广东省第八区、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吴川先后属第七区、第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廉江先后属第七区、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今市区范围历史上属遂溪、吴川两县。隋至唐初,市郊湖光镇旧县村曾先后为铁耙、遂溪县县治;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赵昺即位于市郊硇洲岛,升硇洲为翔龙县;明洪武年间至清雍正年间,曾先后在市郊旧县村和东海岛设置椹川巡检司。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国胁迫清 -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受安南总督管辖。从此,广州湾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其范围:南部由原遂溪县属的通明港起向北至新圩沿官路为界至志满圩,转向东北至赤坎以北、福建村以南分中为界向东出海面,横过调顺岛北边水面至吴川县属的兜离窝登岸,再向东至西炮台河面分中出海,距陆地3海里海面起,向南沿硇洲岛、东海岛外海面直至通明港外3海里海面止;海陆总面积共约213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18平方公里。首府初设于麻斜市;1911年废麻斜市,行政首府迁西营市(今霞山)。1943年2月,日本侵略军武装占领广州湾,曾建立极为短暂的日伪政权。1945年9月21日,广州湾由我国收回,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1946年2月15日成立湛江市 -,为省辖市,并隶属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3月改隶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改隶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设于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