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演绎 > 人文 >有关寒衣节传说故事

有关寒衣节传说故事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便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以上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的那根亲情弦。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他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曰:“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在加衣避寒的同时,还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寒衣节”作为节日大概是什么时候

  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周代,因为《诗经·豳风·七月》明确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汉代儒者毛亨诠释此句句义说:“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冷了,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另外,《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立冬时,周代有迎冬之礼。天子率三公九卿等高官权贵到北郊行礼。礼毕返宫,奖赏为国捐躯者,抚恤其妻子儿女。有人推测,《礼记》所载周天子对逝者的赏赐,就是送寒衣。上行下效,相沿成习。

  有人则认为,寒衣节起源于秦朝孟姜女为给被抓去修长城的丈夫送寒衣,千里寻夫,到后发现丈夫已死,尸骨被砌进长城城墙,遂恸哭不已,哭倒长城的故事。自此,长城内外民众,便将农历十月初一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给逝去的亲人烧送寒衣,成为北方民众凭吊已故亲人的重要节俗。宋朝诗人刘克庄曾写《读秦纪七绝》诗感慨道:黔首死于城者众,杞梁身直一微尘。不知当日征入妇,亲送寒衣有几人。也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东汉时。这种说法源于一则目前尚无法考证是否属实的民间传说。在这则民间传说中,有一位名叫慧娘的女子,她的丈夫叫蔡莫。夫妻二人的名字,虽同样在正史文献中,无可稽考。不过,这则民间传说的作者,却将二人与一位真实的历史名人挂上了钩。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造纸术发明者蔡伦。

  民间传说的作者,将蔡莫设定为蔡伦的哥哥。蔡伦发明造纸术后,蔡莫夫妇见有利可图,于是向蔡伦学习造纸术。却因学艺不精,造出了一屋子废纸,卖不出去。慧娘想出了一个办法,她躺进棺材里诈死。蔡莫则喊来邻居们,帮忙处理“后事”。蔡莫将自己造的废纸折成钱状,在棺前焚烧。这时,慧娘“苏醒”过来,告诉众人说:“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蔡莫故意说道:“我只给你烧纸,啥时候给你烧钱来?”慧娘说道:“在阴间,用你造的纸折成的钱,就是钱财。我用你烧给我的钱贿赂阎王、小鬼,所以才被放回来。”夫妻二人合演的双簧,令众人信以为真。蔡莫造的纸,很快就脱销且供不应求了。由于这事发生在十月初一,人们便都赶这天,上坟烧纸,祭奠逝者。

  还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明朝。《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稻谷已收获进仓,用新谷制作的各种吃食,首先要祭奠祖先,谓之“荐新”。天子也开始穿皮裘衣,昭告天下:冬天来临,改穿冬装。朱元璋遵循古礼,十月初一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将新收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间流传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综观上述四种“寒衣节”起源的说法,孟姜女哭长城、蔡莫夫妇烧纸钱,均为民间传说,于史无稽,不足为据;周代迎冬礼,却又无授寒衣这一重要的节俗;朱元璋授衣,却又与宋代已有许多“寒衣节”风俗记述、诗词描画不符,时间偏晚。鉴于宋代以前文献,罕有提及“寒衣节”现象,可以推测,“寒衣节”作为节日,大概在宋代时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