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蓝田县丞厅壁记文言文

蓝田县丞厅壁记文言文

  【题解】

  自唐朝以下,朝廷各官署的办公处所,常常有“壁记”,叙述官署的创置、官秩的确定以及官员的迁授始末等,刻在壁间。后来地方官署也起而效法。写壁记的目的在于使后任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前任的情况,所以一般都写得比较平实详细。韩愈的这篇壁记却与一般的壁记不同。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当时县丞一职,有职无权,形同虚设,还要受到吏胥的欺凌,只能低首下气,使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居此亦无所作为,并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种种境遇为例尽情刻画,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韩愈代崔斯立发出不平之鸣,以期引起朝廷对这类事情的注意。蓝田县,唐代属中道京兆府,今属陕西西安市。崔斯立于元和十年(815)任蓝田县丞,当时韩愈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诰,本文即作于此年。全文短小精悍,生动泼辣,意味深长。自“文书行”至“漫不知何事”一段,尤将县丞的无用描摹得淋漓尽致。

  丞之职所以贰令[1],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薄、尉[2],主薄、尉乃有分职[3]。丞位高而偪[4],例以嫌不可否事[5]。文书行[6],吏抱成案诣丞[7],卷其前[8],钳以左手[9],右手摘纸尾[10],雁鹜行以进[11],平立睨丞曰[12]:“当署。”丞涉笔占位[13],署惟谨[14],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15],漫不知何事[16]。官虽尊,力势反出主薄、尉下。谚数慢[17],必曰“丞”。至以相訾謷[18]。丞之设,岂端使然哉[19]?

  博陵崔斯立[20],种学绩文[21],以蓄其有[22],泓涵演迤[23],日大以肆[24]。贞元初[25],挟其能战艺于京师[26],再进再屈千人[27]。元和初[28],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29],再转而为丞兹邑[30]。始至,喟曰:“官无卑[31],顾材不足塞职[32]。”既噤不得施用[33],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去牙角[34],一蹑故迹[35],破崖岸而为之[36]。

  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37],墁治壁[38],悉书前任人名氏[39]。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40],俨立若相持[41],水撰籽除鸣[42]。斯立痛扫溉[43],对树二松,日吟哦其间[44]。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

  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45]。

  ——选自《四部丛刊》本《昌黎先生集》

  翻译:

  县丞一职是用以辅佐县令的,对于一县的政事没有什么不应过问。其下是主薄、尉,主薄和尉才各有专职。县丞的地位高于主薄、尉,逼近县令,照例为了避嫌疑而对公事不加可否。在公文发出之前,吏胥怀抱已拟成的案卷,到丞那儿去,卷起前面的内容,用左手夹住,右手摘出纸尾签名处,象鹅和鸭那样摇摇摆摆地进来,直立斜视,对县丞说:“您还要署一下名。”县丞拿笔望着应由自己署名的位置,谨慎地签上名字。抬头望着小吏,问:“可以了吗?”小吏说:“就这样。”然后退下。县丞不敢稍稍了解一下公文的内容,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官位虽较高,实权和势力反而在主薄、尉之下。民间谚语列举闲散多余的官职,一定说到县丞,甚至把丞作为相互谩骂的话。设立县丞一职。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

  博陵人崔斯立,勤学苦练,以积累学问,他的学问包容宏深,境界广阔,每天都有长进,并且逐步显露出来。贞元初年,他怀藏本领,在京城与人较量文艺,两次得中,两次折服众人。元和初年。他任大理评事,因为上疏论朝政得失而被贬官,经过两次迁谪,来到这里做县丞。刚到时,他叹息说:“官无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称职。”在只能闭口无言无所作为的现实面前,他又感慨地说:“丞啊,丞啊,我没有对不起丞,丞却对不起我!”于是完全去掉棱角,一概按照旧例,平平庸庸地去做这县丞。

  县丞的办公处原来刻有一篇壁记,但房屋损坏漏水而遭污损,已无法阅读。崔斯立为之换椽易瓦,粉刷墙壁,将前任县丞的名氏全部写上。庭院里有老槐四行,南墙有大竹千株,昂首挺立,好象互不相下,水声汩汩绕庭阶而鸣。斯立把厅屋里外打扫干净,种上两棵相对的松树,每日在庭中吟诗。有人问他,他就回答说:“我正有公事,您暂请离开这里。”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