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水饺的制作较方便,皮面、馅子一般都自己动手做。该芯拌好后,一边拱皮面,一边包饺子,趣味无穷。我国北方冬至食坟子还讲究“原汤化原食”,即饺子吃完后,每人需喝一碗煮饺子的汤,说是可以帮助消化。
现时的水佼,大多还是家庭自己制作,各饮食店也有卖,更有速冻饺子应市,和速冻馄饨一样,极受人们欢迎。
馄饨
南北方都有馄饨这一食俗,俗谓“冬至馄饨夏至面”。那么为什么我国南北方会有这一统一的食俗呢?按汉书记载:冬至这天开始便要白日一天长似一天,而黑夜一天短似一天。古人谓之冬至阳气起,故要庆贺。而夏至则阴气起,故不贺。又曰:“世言馄饨是塞外浑氏屯氏为之。言殊穿凿。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之日必食。”原来,古人将馄饨寓意为天地浑沌之偶象而敬之、食之,才产生了我国汉族南北方共同的这一食俗。
药粥
药粥与冬糖一样,是旧时人们滋补身体的一种食疗食物。一般都从冬至这天开始吃,一直吃到立春为止,补一个冬季。
民间的药粥补身起于何时,似乎无法考证,但根据文献记载和文物发掘考证,其历史相当悠久。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四种医学方技书中就有“青梁米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已有:“火乔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人六日,病已”的记载。这些记载表明药粥已经从民间进入了贵族阶层,可见食药粥的历史是多么悠久了。
冬酿酒
冬至节家家必饮冬酿酒。因冬酿酒中加入桂花,故又称桂花冬酿酒。
冬酿酒,旧时都是农家自酿自饮或出售,该酒以白面造曲,用泉水或井水浸糯米酿成。讲究一点则所用泉水或井水须七天前就备入水缸中,再用新鲜竹叶浸入,待七天后,将竹叶捞出待用,用此水浸糯米酿成的冬酿酒,清冽甘醇。
冬酿酒色乳白,清澈、甜醇,还飘着朵朵金黄色的桂花,香气袭人、其味十分上口。就是不善饮酒者,也能喝冬酿酒。
现时,冬酿酒已形成工业化生产。各大酒厂,每至冬至节前后,便已酿制欣应时令的冬酿酒。只要冬酿酒上市,人‘们便排长队购买,十分受人欢迎。因为是一年一度,不是长年供应,所以有的人还愿意多买些,装入缸内慢慢品尝。
冬至传统民俗
民间流传冬至日腌的肉,不流油、不腐坏,而且特别香嫩。所以,很多地方有在冬至宰猪腌肉,留备过年所用的习俗。四川渠县、简阳和湖南宁远等地家家户户的冬至肉,就是在冬至日宰猪腌渍的。冬至肉阴干后存放,历久不腐,而且味道香美。四川武阳有句俗话说:“冬至不割肉,枉在世上活。”
在湖北地区,各家则在冬至日腌鸡鸭鱼肉,风干后备新年食用。浙江嘉兴称所腌的鱼、肉为“年鱼”“年肉”。江苏地区惯于冬至日腌酱瓜。在浙江杭州,则是把冬至日当作自家腌菜的开缸之日,开缸前先祀,而后可以取出食用。
冬至进补
冬至日“补冬”的习俗流行于台湾地区,即为了使身体适应寒冷的气候,冬至日需要多补充营养。在澎湖、高雄,家家宰食鸡鸭或羊。或吃猪肝、猪脚等补品,认为可以强健身体,整个冬天不会受寒。在彰化、台南,冬至日前夜,家家户户都将鸡、鸭、蟹、鱼或猪的内脏等物与八珍或四物等补药和酒蒸炖,全家老少共享,以滋补身体。嘉义则是宰鸡鸭或买羊肉,炖十全大补药以补冬。在台湾苗栗,人们平日很少食用羊肉,但冬至日前后会多购买羊肉、并同姜、枣及其他药品炖食,认为有补血益气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