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飘色导游词
1983年,被誉为"七国院士"的中科院院士、中国现古学奠基人的夏鼐老先生参观后,评价留耕堂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沙湾,因位于古海湾半月形的沙滩之畔而得名。沙湾地处珠三角几何中心,北与广州番禺中心城区一河之隔,东望东莞深圳,南邻中山珠海,西连顺德南海,交通四通八达。据史书记载,这里原只是打鱼人聚集的小渔村,至宋代,沙湾西北已成陆地,东南尚属浅海,经历代 -不断围海造田,田地面积不断扩展。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何氏先祖德明从内地来此,在沙湾购买了大量山地和海田,定居此地,繁衍子孙,富甲一方。沙湾也逐渐变成鱼米之乡。因此番禺也有谚云:“沙湾何,有仔唔忧无老婆”。宋末元初,大量 -逃难到岭南,不少移至沙湾,明清时各姓氏举人进士辈出,不少姓氏亦发展成为大族。
改革开放以来,沙湾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捷的水陆交通优势,镇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跃居广东省镇级前列。几年来,沙湾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卫生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农村综合实力经济强镇等荣誉称号。
岭南民间建筑文化博物馆。
虽历经800多年,沙湾古镇“三街六市”的粤中地区典型商业市镇格局仍保存完整。沙湾现有约7万㎡的古建筑群,如古祠留耕堂,古塔水绿山青文阁,古街安宁西街、车陂街,古巷升平人瑞巷,古井清水井以及鳌山古庙群等,其间蕴藏着丰富的砖雕、灰塑、木雕、壁画艺术珍品,充分展示了宋朝至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变迁史,堪称岭南民间建筑文化的博物馆。
沙湾古镇村落选址背靠青萝嶂,面朝沙湾水道,中部有文塔岗,是典型的南方村镇传统风水格局。看沙湾的古镇区,一定要到留耕堂。据番禺博物馆文物办考查,留耕堂是番禺现存年代最久远、布局最严谨、规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保存最完好的粤中宗祠的经典之作,建筑面积3334.45平方米,集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特色于一体,堪称综合性艺术宫殿。
【相关阅读:沙湾留耕堂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留耕堂位于番禺区沙湾镇。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比广州陈家祠(建于1890午)早了170多年。沙湾留耕堂又名何氏宗词,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大词堂。“留耕”两字取自“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
沙湾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书联丰富、气势雄伟。留耕堂计有112条石柱和木柱。这些木柱的原料,当时是从东南亚国家采购回来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体现了岭南庭园的精巧的建筑艺术。
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山门、仪门(牌坊)、丹墀(天井)、月台()、享殿(象贤堂)、寝殿(留耕堂)及东西庑廊和衬祠。
第一进是山门。留耕堂山门前是宽阔的、用大青石铺成的大天街(广场),大天街正对一池塘,在临近池塘两边是驻马石和8个安装旗杆的石座,这种旗杆是古时考取功名后用以竖旗褒扬的。大天街东西两边各有堵红砖墙,墙上附有彩色灰塑,内容有“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呈瑞”等,做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天街正北面,便是恢弘肃穆而又富丽堂皇的留耕堂正门。门上为红底金字“何氏大宗祠”横匾,门两边的'一副对联是:“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大宗同小宗异钦于世世。”联语表明留耕堂的修建,前后历经几十代人几百年,是为使后人生活更美好,并希望全族人同舟共济,永远和睦。正门的两扇大门由质地坚硬的木料制成,门上各绘金盔金甲的武将一员作门神,用的是我国重彩壁画的传统手法,极其鲜艳夺目。在门的两边是两个石鼓,是功名的象征。鼓座基上刻有吉祥图案,其中正面刻的是狮形瑞兽。侧面刻有“老龙教子”、“三阳启泰”等吉祥图案。大门东西两侧是各由三条石柱和木柱及金字托梁所组成的包台。前是礼台,接礼所用;后是“八音台”,迎宾唱名所用。另外、还有“出孝、“入弟”两间鼓楼,它们一起构成留耕堂的门面,已初步展现出这座古建筑的恢弘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