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精选篇1)
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习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中国,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咱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这期间,有许多值得沿袭的传统和文化。当然,咱们的思维不能一成不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适当的改进。但将它们统统淡忘是万万不可的,有人会说:咱们每年也都在过端午节,不能算淡忘。这话听起来不错,可是仔细想想,咱们除了在“过”端午节之外咱们还做了些什么,还由于节日有过什么样的心灵触动吗?节日总归是要过去:庸庸碌碌,平平常常和往日一样消磨一天的时间,只是食谱变换,增加了一道“粽子”,还要被挑三拣四。这就是中国的端午节,也许人人都会在那天想起屈原的投江,但不知能有多少人真正为他投入江水时飞溅的爱国情绪所震动?咱们正在腐化历史的精髓,压缩古人的情操,折断传统的翅膀。
反观韩国,不论端午节的起源是非,先看看他们对传统的尊敬:孔子所宣扬的礼仪在很久之前传入韩国之后再也没有中断过,韩国人对礼仪的遵循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对孔子的崇敬也超过了中国人,咱们只会死记硬背那论语,而韩国人早就将论语付诸于行动。在10年动乱期间,中国人批判孔子精神的年代,他们却对者这为礼仪之父顶礼膜拜,也真正将孔子的精髓拜入信仰之中。咱们辨证多年之后,才发现孔子精神需要取舍地保留,而黄海彼岸的国度却将其日益完善。近年来韩流之风刮得国产电视剧站不住脚,从他们的电视剧中,很多中国人惊叹那里的礼仪,要去学习,效仿,但那其实是咱们的祖先创设的传统啊!那咱们还有什么理由批判端午节的归属呢?自己不珍惜传统,把传统的归宿交给尊重崇敬它的民族真是理所应当。
引用一句论语:“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在题目中写下“我家乡的…”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传统不能丢,不能全盘否定。由于,端午节永远是咱们家乡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懂得节日!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精选篇2)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是吃粽子。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很多粽子。
因此,我们家最有名的包粽子能手——我妈妈,就开始忙起来了。我妈妈经常说用芦苇叶包粽子最香,所以她选择用芦苇叶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把芦苇叶煮过,再把糯米和枣洗干净,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等芦苇叶凉后,她开始忙着包粽子。她先取三片叶子,放两片叶子,一片反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圆雉体的样子,然后在里面放糯米,中间放几个枣,最后用线捆叶子,粽子就包好了。包好的粽子又胖又大,像老佛爷一样睡着了。妈妈包粽子后,放在高压锅里煮了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味道好了就可以吃了!
我妈妈包的粽子原料非常简单,但包的粽子很香。只要闻到香味,就会引起食欲,只要餐桌前面有粽子,就会大口吃。所以我每次吃粽子的时候,总是吃的比较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符合我的口味了吧!说到我的味道,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粽子总是很香,吊人的食欲,让人贪婪,要吃很多。
我喜欢吃粽子,喜欢端午节,喜欢享受节日的氛围!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精选篇3)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算是最传统的节日了。
我和妈妈准备包粽子时,忽然想起端午节的传说——大诗人屈原的故事,我便跟妈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