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英语 >wife的用法总结

wife的用法总结

“妻”字下边是一女字,中间的竖画就是这个女子的头发,这两个符号连接起来看就是一个长发飘飘的女子的形象;与那个竖画相交接的符号——现在看起来像个横着的“山”字,就是甲骨文“手”的象形,所以,整个“妻”的字面义就是一只大手抓住了一个女人的头发。为了防止姑娘挣扎,小伙子赶紧用早已准备好的绳子捆绑住了“妻”的双手。为了让自己的“妻”无法记住回家的路,小伙子用一个大麻袋片儿快速罩住了姑娘的头。

聪明的读者一定猜到了,这个用来捆绑“妻”双手的绳子,在中国就演变成了结婚时婆婆送给儿媳妇的手镯,这个大麻袋片儿就演变成了婚礼上新娘头上的红盖头;这个用来捆绑“妻”双手的绳子,在西方,就演变成了结婚时新郎送给新娘的ring(戒指),大麻袋片儿就演变成了婚礼上新娘头上的veil(婚纱)。小伙子带着女孩,骑着大马向自己的家飞奔而去。因为他是riding a horse to bring thegirl,他的动作是bring 和ride,所以这个女孩自然也就是bride了!

女孩子被抢,她的惊叫声让自己的父辈和兄弟们闻讯而来,他们一边大声呼叫着放人,一边奋力追赶着这群抢婚的外部落年轻人,于是,那些跟着小伙子来抢亲的众多帮手大显身手,他们忙不迭地砍下许多树枝树杈,丢在自己行进的路后,并放火燃烧起来,只见火光四射,一瞬间“噼里啪啦”的熊熊大火就把“妻”的救援队伍远远地隔绝开来后来。这些燃烧的木柴在中国就演变成了婚礼上燃放的爆竹和烟花,在西方就演变成了婚礼上的彩带和彩炮。

再后来就很简单了。

新郎回到了家,把女孩子抱下马,拉着那个捆绑着女孩子的大绳子,就是我们在戏曲和影视作品中常看到的新郎和新娘牵手用的系着大红花的红绸子向“洞房”——因为生产力低下,抢婚制盛行的那些个年头里,先民们还是以洞居为主——走去,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婚姻生活。

汉英字词中记录的抢婚制

在汉字里面,除了“妻”字,“奴”、“追”两个字也生动地记录了古代中国社会抢亲的历史。“奴”字从女从又,又就是“右手”,所以其字义表示用手抓住了一个女人,在古代战争中抓来的人当然不仅仅是女人,所以,这个字在古文字形体中,也有不从“女”而从“人”的。这些被抓的人,大多被作为奴隶使用,所以,其实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奴隶”的意思。但当这个字特指抓取女人的时候,其实,它也有着强抢女子以行婚配的意义。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一些身为奴隶的女子(奴婢),往往也是奴隶主的性工具,“奴”的这个特点,在后世(宋代)的语言中发展成了女子对男性的自称词“奴”、“奴家”。

英文中的“bride”一词,据有关学者考证,其来源可能与蒙古语bariuabuqsanerllebiilee 有关,这个词的意思其实就是“抱来的妇人”,这个蒙古语后来固化为beri;而beri 其实与barin“拿、取、抓”是同源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从barin 到bride 的衍生途径,即:barin → bari → baride → br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