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魏征书生”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生”后面应加句读;“若”表假设的连词,故在“若”的前面应加句读;“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为表假设的句子,“若信其虚论”为假设的条件,“必败国家”为假设所引起的结果,故“若信其虚论”与“必败国家”中间应加句读。综上应在DHM三处加句读。译文: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

  (2)D.“含义相同”错。“故”,原因/交情。译文: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

  故选:D。

  (3)B.“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分析有误。原文“上然其言,入告皇后”意思是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

  故选:B。

  (4)①“虽”,即使;“受”,接受;“竭”,竭尽。译文: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

  ②“引”,援引;“抑”,抑制;“乃”,才。译文: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

  (5)①由原文“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可知,论及百姓教化时,他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面达到教化目的。

  ②由原文“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可知,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国家灭亡。

  ③由原文“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可知,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继位时,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化。”魏征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对吃的东西满足,口渴的人容易对喝的东西满足。”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封德彝反对说:“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魏征说:“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世渐渐变得浮薄狡诈,那么到现在,应该都成了鬼怪了,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征的话。唐太宗贞观二年六月戊子(十三日),唐太宗对诗臣们说:“我翻阅《隋炀帝集》,看到这本书文辞深奥渊博,隋炀帝也知道肯定尧、舜,否定桀、纣,然而他做事为什么就相反了?”魏征回答说:“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隋炀帝依仗他出众的才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说的话,而做的是桀、纣所做的事。又没有自知之明,以致国家灭亡。”太宗说:“前事不远,我们要以此为鉴。”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因为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特别怜爱她,命令有关部门给公主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相比。’令封给他儿子的领地比分给楚王、淮阳王的封地少一半。现在陛下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这和汉明帝的想法不同了吧?”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皇后感叹道:“妾屡次听到陛下赞赏魏征,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陛下不可以不听从。”于是请求派遣宫中宦官赏赐魏征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很正直,今天终于见到了,所以赏赐这些财物。希望场你始终保持这份忠心,不要改变。”太宗有一次罢朝回宫,愤怒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堂上让我难堪。”皇后听了退进内室,穿好朝服立于厅堂,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皇后说:“妾听说君主贤明臣子就正直,现在魏征忠直,是由于隆下的贤明,妾怎能不祝贺。”太宗才高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