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王虐,国人谤王,郑文贞公魏征寝疾阅读答案与翻译
14.(3分)臣子:对国家和君主忠心,敢于指出君王的过失;讲究进谏的策略。君主:信奉兼听则明的治政原则,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为喻,委婉劝谏,齐王虚心采纳。(每点1分,若答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附]参考译文
文本一:
周厉王暴虐,国人指责厉王的过失。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卫国的巫师,命他监察指责者。卫巫将指责者告诉厉王,厉王就将其杀死。国人没有人敢再说话,在路上遇见了,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厉王大喜,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止息指责了,国人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把人民的口堵住了。堵人民的口,后果比堵塞大河还要严重。大河因壅塞而溃决,一定会淹死很多人,堵人民的口也是这样。所以,治水的人要排除壅塞,使之畅流,治民的人要宣导人民,让他们说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公卿、大夫、士奉献讽谏诗歌,乐师向天子进献乐曲,史官献书,小师进献箴言,盲人朗诵讽谏诗篇,青光眼的乐师也参与诵读,各类工匠进谏,平民托人将意见带给天子,左右侍卫大臣进陈规谏,天子的同宗大臣弥补督察,替史以天道史事教诲,师傅老臣修伤政令,而后天子对各种意见进行斟酌,因此天子的一切行事才不至于与情理相违背。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有山川,财富用度就是从山川生产出来的。土地有原、隰、衍、沃,衣食才从此产生。(百姓)用口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成败在这里体现出来。人民认为好的就推行,人民认为坏的就防范,才能使人民的衣食财用大大增多。人民先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君王认为可行就推行它,怎么能够堵塞呢?如果把他们的口堵住了,赞同的人又有多少呢?"厉王不听。于是国人没有人敢说话。三年之后国人便把厉王流放到彘地。
文本二:
郑文贞公魏征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征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征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征的妻子说:“魏征平时生活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蒙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征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征,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现在魏征去世,(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魏征去世后,我派人到他家中,从他书箱里找到一页奏疏,刚刚写成草稿,字迹难以辨认,只有开头几行,可以看得清楚,写道:‘天下的事物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得以安宁,任用恶人,国家就会发生动乱。朝廷大臣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对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对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爱憎之间,是应该仔细谨慎的。如果喜爱一个人能看到他的缺点,而憎恨一个人又能看到他的长处,斥退邪恶的小人大胆果敢,任用贤良之人不怀猜疑,那么,国家就可以兴盛发达。’他留下的奏章就是这样写的。而在我看来,恐怕难免犯这样的错误,公卿近臣们可以将他的话写在笏板上,知道我的过失就一定要规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