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予少时读书,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文本一:
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文本二: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三: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③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秦观《精骑集·序》文中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传”“子”“史”收录的都是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古乐、文字等方面书籍。
B.文本三第①段“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不畏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
C.“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方面的含义,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文本三第②段“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3.下列对三则节选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题目就是本文的论题,而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中心明确。
B.文本二第②段论述学习作用:要靠后天学习弥补不足。
C.秦观年少时读书时断时续,不能持之以恒。而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所以文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以作为反面论据来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
D.文本二第②段和文本三第②段都使用大量的比喻来形象说理,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文本三第③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答
1、D句意: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负此”是“自放”的状语,中间不能分开,据此排除AC。
“旬朔之间”是“把卷无几日”的时间状语,应在其后断句,据此排除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