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阅读答案与翻译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阅读答案与翻译

  11.选A。解析:“奏疏,如《答司马谏议书》”错误,《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不是奏疏。

  12.选A。解析:“却不为项羽为君的气量考虑,可谓见识浅陋”错误,原文为“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浅陋”指的是范增弄不清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

  13.(1)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密谋之事,渐渐削减他的权力。(“间疏”“有私”“稍”各1分,句意1分)

  (2)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兆”“本”省略句式各1分,句意1分)

  14.①义帝心存善念,关爱人民,派遣刘邦率兵入关而没有派遣残暴的项羽;②义帝知人善用,慧眼识珠,赏识并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与汉王有密谋之事,渐渐削减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您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他)回乡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我)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天下。(那么范增)应当在此时离开项羽吗?(苏子)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因此离去呢?《易经》说:"知道事情将要发生的预兆,大概是大神人吧!"《诗经》说:"就像下雪,在此之前会降下小雪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是凭借楚将项燕、扶苏的旗号。项氏的兴盛,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诸候背叛他,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哪里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他)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众人之中赏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若不是贤明之君能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何止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项羽和范增共同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没有确定。如果替范增考虑,(应当)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难道不是坚韧果断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顾忌,(如果)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