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止庶人阅读与翻译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止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
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遂;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虞公屡求以失其国,公叔戍崇贿以为罪。此皆以货自亡,用财自灭。
楚斗子文三为令尹而有饥色,妻子冻馁,朝不及夕。季文子相四君,马不饩粟,妾不衣帛。子罕归玉。晏子归宅。此皆能弃利约身,故无怨于人,世享天禄,令问不止。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白驹、介推遁逃于山谷,颜、原、公析①困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守志于一庐之内,而义溢乎九州之外;信立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
故君子曰:“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邪;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赐金。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今或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易》曰:“天道亏盈以益谦。”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节选自《潜夫论·遏利》)
【注】①颜、原、公析:指颜回、原宪、公皙哀。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B.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C.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D.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2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B.“申道不明”的“申”,与“又申之以揽茝”(《离骚》)中的“申”含义相同。
C.“德义不彰”的“彰”,与“而闻者彰”(《劝学》)中的“彰”意思不同。
D.家事,原指家族或家庭内部的事务,文中指的是家庭的资产、家业。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周厉王、虞国的君主、公叔戍为例,指出他们都是因为过于注重积聚财富而使自己最终覆灭丧身。
B.斗子文三做令尹而家人挨饿,季文子辅佐四位国君而生活简朴,这种选择与《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相似。
C.真正的君子不应因外在的财物、吃穿声色、威力权势等而忧虑,而应追求如何做好事、如何坚守道德仁义等。
D.没有德行而财物丰富,是祸乱的根源,所以培养子孙的德行,远比留给他们丰厚的家产重要。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
(2)今或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
30.伯夷、叔齐等能够“守志笃固,秉节不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
26.D 27.B 28.B
29.(1)从前周厉王喜欢独霸财利,芮良夫进谏而意见不被采纳,回去后作了《桑柔》这首诗来委婉劝谏。
(2)如果有人赈济贫穷的人,怜悯困苦的人,那么一定可以长久地处于富裕的地位了。
30.①不受尊贵荣耀高官厚禄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