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古代有能实行最大公正的人,就是帝尧。帝尧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发现舜并传位给他,并不把天下私传给自己的子孙,离开天子的地位如同脱掉鞋子一样。对于天下都能这样,何况那比天下细小的事物呢?
“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是一个判断句,“者……也”为判断句标志,应从“也”后断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对称句,“贵”后不断开。排除AD。
“得舜而传之”中,省略主语“尧”,“得舜”“传之”是两个连动谓宾结构,结构完整。“不私于其子孙也”中,“于”引出“私”的对象,作其宾语。故应在“不私”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C.第一句,信:确实、实在,句意:夺取老人筐确实有罪;第二句,信:确实、实在,句意:实在很快乐。两字含义相同,词性也相同,均为副词。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认为侍从的公心不算大”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可知,孔子批评公心还不算大的人是楚共王而不是侍从。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赋分点:
(1)“为”,行为、做事;“搏”,殴打;“无道”,不讲道义;“无道甚于邓”,状语后置。
(2)“横夺”,蛮横抢夺;“所以”,……的做法;“非所以禁暴也”,否定判断句;“恃”,依仗;“教幼”,教育年轻人。
参考译文:
《尚书》上说:“不偏私不结党,王业的道路就平坦宽广。”讲的就是最大的公正。古代有能实行最大公正的人,就是帝尧。帝尧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发现舜并传位给他,并不把天下私传给自己的子孙,离开天子的地位如同脱掉鞋子一样。对于天下都能这样,何况那比天下细小的事物呢?除了帝尧谁能做到这样?《易经》上说:“不自居首位就吉利。”这大约就是人君应具有的公正吧!那作臣子的公正表现在:处理国事不经营私人的利益,身在君主之门就不计较财利,在国法面前不袒护亲戚,奉行公事推举贤能不排弃仇敌,用忠诚来事奉君主,用仁德来使民众得利,用宽容的品德来推行自己的措施,用不结朋党的办法来实行自己的主张,伊尹、吕尚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显赫的名声能流传到现在,这样的人做事就叫做公正。
楚共王外出打猎,丢失了他的弓,左右的侍从请求去找回来。楚共王说:“算了吧!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拾到它,又何必去寻找它呢?”孔子知道后说:“可惜他的公心还不算大,要是说‘有人丢了弓,有人会得到它’就行了,为何一定要说楚国呢?”孔子所说的就是大公。
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作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子羔拜见咎犯并道谢说:“多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赶快走吧,再回头,我就要射杀你了!”
楚文王攻打邓国,命王子革、王子灵一起去采摘野菜,这二人出外采集野菜,看见有个老人头上顶着一个筐子,便向老人乞讨,老人不给他们,于是就殴打老人夺下筐子。楚文王知道了这件事,命令将二人都拘押起来,将要杀掉他们。大夫进言说:“夺取老人的筐确实有罪,但杀死他们却不是他们该承当的罪。君王为什么要杀死他们呢?”话刚说完,那老人就来到军门外说:“邓国干出些无道的事,所以你们才攻打它。现在君王的儿子殴打我,还抢夺了我的筐子,这比邓国还要不讲道义。”说完就呼天抢地号哭。楚文王听到了这些话,群臣也感到惶恐不安。楚文王召见那老人说:“讨伐有罪的人却要蛮横抢夺,这不是禁止暴行的办法;仗恃力气虐待老人,这不是教育年轻人的办法;爱自己的儿子却放弃法令,这不是保住国家的办法;对这两个儿子徇私情,毁灭以上三种德行,这不是治理国政的办法。请老人家宽恕我,我将在军门外斩杀二子,来向您赔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