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两广》阅读答案与翻译

《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两广》阅读答案与翻译

  洪武元年二月癸卯,命平章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由海道取广东。上谕永忠等曰:“王者之师,顺天应人,以除暴乱。朕昔平定武昌,荆、湘诸郡望风款附。此无他,师出以律,人心悦服故也。今两广之地远在南方,彼此割据,民困久矣。彼闻八闽不守,湖、湘已平,中心震慑。若先遣人宣布威德,以招徕之,必有归款迎降者。如其拒命,然后举兵,扼其险要,绝其声援。闻广东要地,惟在广州。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肃清南服,在此一举。”壬戌,敕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等帅师会廖永忠征广东。上谕仲亨等曰:“近命平章杨璟等由湖南取广西,廖永忠等由福建取广东。今特命尔等率师由韶州直捣德庆。三方进兵,为掎角之势,举无不克。广东既下,合兵取广西,先声既振,势如破竹,但当抚辑生民,毋纵杀掠。”三月,廖永忠等率舟师自福州航海取广东,元左丞何真降。四月朔,廖永忠等师进次虎头关,元将卢左丞、张元帅各率所部来降,遂入广州。六月壬戌,璟既克永州,遂引兵抵靖江城下,屯于北关,参政张彬屯西关。朱亮祖亦帅师自广东来会,屯于东门象鼻山下。攻城二旬不克,璟因使彦高阴构其总制张荣,荣麾下裴观以书系矢射璟营,期以是夜降。既二鼓,观缒城出,见璟,璟乃给白皮帽百余,俾归为识,约四鼓,从宾贤门入。至期,璟命诸将率众径进,也儿吉尼闻变,仓卒走。初,张彬始攻城,为守者所诟,恚曰:“城破,当悉屠之。”比克城,璟惧其纵杀,下令曰:“杀人者死!”彬乃止,众心遂安。广西悉平。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两广》,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广A州B既C下D则E循F海G诸H郡I可J传K檄L而M定N海O南P海Q北R以S次T招U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后,意为“这样以后……”,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然后”相同。

  B. 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由近及远分为五服,故称南方为“南服”。文中指两广地区。

  C. 麾下,意为将旗之下,可以用于对将帅的敬称,也可以用于指代部下,文中指后者。

  D. “观缒城出”的“缒”指“绳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缒”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廖永忠、朱亮祖受命经由海路进军去平定两广地区,皇帝诏谕他们要兴王者之师,宣布朝廷的威严恩德,通过争取民心而非动用武力攻取广州。

  B. 皇帝命令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等率军与廖永忠会师,协同平章杨璟,兵分三路进攻广东。廖永忠等挥师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元将纷纷望风投降。

  C. 杨璟攻下永州后,率军抵达靖江城下,屯兵在北关;参政张彬屯兵在西关;朱亮祖也率军从广东来会合,屯兵在东门象鼻山下。三方合围攻城。

  D. 靖江城久攻不下,杨璟于是派人暗中结交敌军总制张荣,张荣派部下与杨璟约定在当夜四更投降;到了约定时间,杨璟命令诸将率兵直攻而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无他,师出以律,人心悦服故也。

  (2)璟乃给白皮帽百余,俾归为识,约四鼓,从宾贤门入。

  14. 朱元璋平定两广的总方略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

  10. DNR

  11. D

  12. A

  13. (1)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军队根据法律出兵,人民心悦诚服。

  (2)杨璟就给他一百多顶白皮帽,让他回城后作为辨认的标志,约定四更,从宾贤门进入。

  14. ①攻心为上 ②因利乘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广州攻占以后,那么沿海诸郡就能够只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海南海北,按照次序招安。

  “广州既下”中,“广州”是主语,“既下”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应在“下”后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