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节选《国语·鲁语》阅读答案与翻译

节选《国语·鲁语》阅读答案与翻译

  12. С

  【解析】“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这是大夫荣成伯所说的话。“暱”是亲近的意思。

  13. (1) (如果在国内,听说楚国有丧,我们也将前去吊丧,现在听到有丧反要回去,谁能说这不是(对楚国的)侮辱呢?

  【解析】“将”副词,将要;“举”动词,指吊慰,;“其”表示反问的语气词,“侮”指轻侮。

  (2)而鲁国人当时并未反对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他们一定会听从他的命令,防守一定会牢固。

  【解析】“违”指违背,“夙之取卞”指前文提及的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用命”指听命、效命;“固”指牢固。

  14. (1)依靠别国诸侯力量解决国内的矛盾,有损国君威严,且其他诸侯国也不会亲近。

  (2)鲁国人民若不反对季武子的袭占,便会听从命令抵御楚国军队。

  (3)若楚国战胜,继而征服天下,鲁襄公无国可守;若楚国战败,鲁襄公也无法回到鲁国。

  (4)顺水推舟,将卞城送给季武子,季武子出于感恩事奉国君,也不敢不改过。

  【解析】第一点从“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可得出;第二点从“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可得出:第三点从“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院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可总结;第四点从“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可看出。四点中概括三点可得分。

  译文:

  鲁襄公到楚国去(朝见楚王),走到汉水那里,听说楚康王死了,想转身回国。叔仲昭伯说: “您的来,并不是因为(楚王)一个人,而是因为他的盟主名位和他的土地广,兵甲多。现在楚王死了,但他的盟主之名没有改换,他的军事力量没有衰败,为什么要回国? ”(同去的)各大夫都想回,子服惠伯说: “(我)不知道做什么,姑且随着君主呀!”叔仲说:“您的来,不是要使自身安逸,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所以不怕辛劳路远到楚国去,听从它的命令; (我们去)不是认为楚国有道义,而是害怕它的(盟主)名位和军事力量。认为别人有道义,本当是要贺别人的喜、吊别人的忧,何况我们是害怕楚国向楚国屈服呢?听到他的可怕之处前往,听说他死了就回还,如果芈姓继承王位,将有谁能代替他担当丧主呢?王太子又长大了,执政的人没有变动,我们因为(他们的)先君来, (他们的先君)死了,(我们就)回去, (他们)将有谁肯说(自己的德行)不如先君? (如果在国内,听说楚国有丧,我们)也将前去吊丧。现在他们有丧,反而回去,将有谁肯说(鲁国)不是轻慢他们?事奉他们的君主,担当国君委任的政事,将有谁肯从自己这时候起(容许诸侯)有叛离之心?(他们)谋求除去那次轻侮,将比他们的前一代人更加急切, (我们和他们之间的)那种怨仇不是扩大了吗?除掉轻侮不示弱,执政的人没有二心,他们率领有大仇的人以为难我们小国,将有谁能抵御他们?如果随从君主走向祸患,就不如违反君主的意愿避免灾难。君子办事,计谋成熟了以后再行动,你们几位谋划吧!有抵御楚的办法而又有保卫我们国家的准备,就可以回去;如果没有,不如前往。”于是(他们)就前进了。

  返回时,走到方城,听说季武子袭取了卞邑。襄公想转身回(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攻打鲁国的季氏政权,荣成伯说: “不行。君对于臣,他的威势可大了,不能在国内发号施令,而依靠别的诸侯(维持统治),诸侯们将有谁肯亲近他?如果取得楚兵攻打鲁国,鲁国官员过去不反对季孙夙袭取卞邑,现在必然听命于他,防守必定牢固。如果楚军胜了鲁,各姬姓国家不敢对楚窥视,何况您呢?他们将把他们的同姓安置在鲁国使东夷宾服,而大肆排斥华夏诸国,将统治整个中国,这对您有何益处?难道会将卞邑给您吗 如果不能胜鲁,您借用蛮、夷的兵力攻打了他,而又要回到国内为君,必定达不到目的了,不如将卞邑给他。季孙夙事奉您,不敢不改(过去的不是)。(您要攻打他)等于是酒醉后发怒; (决定不攻打他)等于是酒醉后的高兴,有什么关系?您尽管进入国内。”(鲁君)于是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