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材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材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D.王安石从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才观,充分表现了这位矢志改革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4分)

  (2)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4分)

  14.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与《答司马谏议书》在行文构思上的相同点。(3分)

  答

  10.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解析】“盖”表揣测,一般放在句首,故其前面要断开;“也”在此处为句末语气词,故其后断开;“而坐曰”翻译为“而只是说……”,并不是具体引用谁的话,故其后不断;“亦……而已矣”,翻译为“也不过是……罢了”,故其前面断开。

  11.C(参照必修下册《过秦论》第93页课下注解(18)。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扑,短者为敲。)

  12.A(A、B、C三个选项均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对应第一自然段倒数第三行,“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翻译为“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危害是相同的”,而非“原因”;另外“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表述不对,原文的意思是“这三种偏见可以探讨其中失误的原因,就是认为天下没有想要的人才”,而不是说作者认为“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

  13.

  (1)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对国家太平或混乱的运数没有补益,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纵(展开)我的志向,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

  【解析】补,补益、好处,1分;偃然,安然或任意,1分;肆,放纵或展开,1分;两面对两面,1分;共4分。

  (2)在于(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

  【解析】惟,在、在于(只是也可),1分;画策,出谋划策或谋划,1分;安利,使动用法,1分;状语后置,1分;共4分。

  14.

  ①两文均采用了驳论式论证思路,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1分)

  ②《答司马谏议书》敏锐地抓住司马光五点责难的实质,点明其为名实之争(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1分)

  ③《材论》开篇提出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然后并从在实践中考察人才、量才为用、人才应运而出等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1分)

  【解析】题目要求学生分析两篇文章在行文思路上的相同点,两篇文章的都采用先破后立的驳论式行文思路,写出此点得1分,再分别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各得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对国家太平或混乱的运数没有补益,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纵(展开)我的志向,而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这是一个失误。又或者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则也会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混乱受辱的危机,这也是一个失误。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仲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那么最终同样会陷人败亡混乱危险屈辱的境地,这也是一种偏见。这三种偏见,它们的危害是相同的。不过,当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还可以讨论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