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者,赵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战国策·赵策二》
周绍者,赵人也。以孝闻于当世,武灵王颇重之。王立周绍为傅,曰:“寡人始行县,过番吾,当子为子之时,践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子谒病而辞。人有言子者曰:‘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故寡人以子之知虑,为辩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诗云‘服难以勇,治乱以知,事之计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学,义之经也。
循计之事,失而不累;访议之行,穷而不忧。’故寡人欲子之胡服以傅王乎。”周绍曰:“王失论矣,非贱臣所敢任也。”王曰:“选子莫若父,论臣莫若君。君,寡人也。”周绍曰:“立傅之道六。”王曰:“六者何也?”周绍曰:“知虑不躁达于变,身行宽惠达于礼,威严不足以易于位,重利不足以变其心,恭于教而不快,和于下而不危。六者,傅之才,而臣无一焉。隐中不竭,臣之罪也。傅命仆官,以烦有司,吏之耻也。王请更论。”王曰:“知此六者,所以使子。”周绍曰:“乃国未通于王胡服。虽然,臣,王之臣也,而王重命之,臣敢不听令乎?”再拜。王曰:“寡人以王子为子任,欲子之厚爱之,无所见丑。御道之以行义,勿令溺苦于学。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毕矣。《书》云:去邪无疑,任贤勿贰。寡人与子,不用人矣。”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①,以傅王子也。
注:①师比:带钩,古代束在腰间皮带上的钩。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
B.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
C.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
D.事君者/顺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意思是经过,“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含义不同。
B.“危”意思是端方正直,“危”与《六国论》“可谓智力孤危”的“危”含义相同。
C.“莫若”意思是比不上,“若”与《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的“若”含义不同。
D.“易”意思是改变,“易”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的“易”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绍以至孝闻名于世,赵王诚心召见他,认为周绍的智谋和为人可以引导扶助他人,所以把他当成自己的忠臣。
B.赵王借助诗句有力阐释了征召周绍的缘由,但是周绍认为赵王选错了人,请赵王重新选择更合适的人选来就任。
C.周绍认为做王子的太傅必须符合六条标准,而赵王认为周绍深谙其理,于是认定他是担任王子太傅的不二人选。
D.赵王不顾周绍婉拒,依然坚持说服他担任太傅,并且希望他悉心教导王子,还赐给他胡服衣冠以及贵重的佩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寡人问子以璧,遗子以酒食,而求见子。
(2)《书》云:去邪无疑,任贤勿贰。寡人与子,不用人矣。
答
10.D【解析】句意:事奉国君的人,应该顺从君王的心意,不违背君王的意志,事奉先君的人, 彰明先君的高尚,不背叛先君的遗孤。所以有这样的臣子可以任命,大概是国家的福气。“其意”作“顺”的宾语,“顺其意”为完整的动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AC;“有臣可命” 是主谓短语,“其”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推测语气,故“其”前应断开,可排除B。
11.B【解析】A.“含义相同”错。《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是责备、批评的意思。句意: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B.《六国论》“可谓智力孤危”的“危”是危急的意思。句意:可以说是智力穷竭,国势孤立危急。C.《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的“若”是相近的意思。句意:他和他年龄差不多。D.《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的“易”是取代的意思。句意:用混乱相功取代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