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刘向《说苑·尊贤》阅读答案与翻译-概括国君应如何对待人才

刘向《说苑·尊贤》阅读答案与翻译-概括国君应如何对待人才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坦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弓而祝鸡矣”与“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箜篌引》)两句中的“张”字含义不同。

  B.“害之必也”与“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害”字含义不同。

  C.“贱不能临贵”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临”字含义相同。

  D.“今君有士见过人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认为朝廷没有贤人,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飞翔千里的愿望,但不能达到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

  B.田让认为卫国国君不能招致贤士的原因是:臣子既不能凭借功绩获得赏赐,也不能够依据情理去躲避惩罚。

  C正是由于齐桓公为管仲提供了治国理政所应具备的条件,管仲才得以帮助齐桓公取得了天下霸主地位。

  D.杨因曾因品行差而三次遭乡人驱逐,因对国君不忠而五次被撤职,而赵简主还是接见了他并授给他相位。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4分)

  (2)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4分)

  14.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国君应如何对待人才。(3分)

  答

  10. C(3分。原文标点为: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11. C(3分。A拉开弓弦/调好弦,准备调奏;B危害,伤害/嫉妒;C统治,控制/靠近;D 均为“责备”或“指责过失”)

  12. D(3分。“品行差”“对国君不忠”是近臣的主观看法,而非赵简主的看法)

  13.(1)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4分。“托”“致”“霸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有才能的人埋怨他,没有才能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4分。“仇”“并”“得”各1分,句意通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