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阅读答案与翻译
“势重也”判断句,“……也”为标志,其间不能分开,在其后断开,排除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务”的意思是“从事”。句意:不努力从事庄稼种植,也会自行生长;/从事耕作纺织。
B.“含义相同”错误。“故臣主同欲而异使”解释为“臣子和君主目标一致而使命不同”,其中“使”为“使命”;《苏武传》中“数通使相窥观”解释为“屡次互派使者窥探观察对方的情况”,其中“使”为“使者”。
C.句意:那么像泰山一样丰功伟绩就会长期树立在国家之中;/夹着(背负)泰山飞越北海。
D.正确。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尊者载之以势”,“之”指君主,与“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中“之”相同。故“尊者”并不指君主,而指“地位尊贵的人”。“君主若不足于势,则近者不贴心,远者不来结交”,原文也并非此意,原文是将“立功者”“亲近者”“成名者”“近者”“远者”并置;另外,“君主若不足于势” 和“近者”“远者”的逻辑关系颠倒。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千钧”,千钧重物;“则”,就能;“锱铢”,很轻的东西;“非”,不是;“势”,威势、力量。
(2)“患”,忧患;“莫之应”,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应之”;“独”,单独;“疾”,迅疾、快。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可知,坚守所长,技能超人。
由原文“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可知,专守一职,行有余力。
由原文“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可知,尽己所能。
参考译文:
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项: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应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使冬天里结出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是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也不能逼迫人使出全部的力气。所以掌握了天时,不努力庄稼也会自行生长;获得了人心,就算不督促民众也会自我勉励;依靠技能,就算你不着急也会很快成功;有了威势和地位,即使你不追求也会建立功名。事情就像水自然向下流,就像船浮在水面上。遵守自然的规律,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叫做英明的君主。
只有才能没有势位,即使是贤德的人也不能制服无德无才的人。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上,那么它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不是木材长高了,是它处的地位很高。夏桀做了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他的德才好,是他的权势重;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所以短的东西因为地位高而俯视千仞,无德无才的人因为权势可以控制贤德的人。君主,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所以地位巩固;大众同心且共同拥立他,所以他尊贵。臣子坚守自己的所长,尽自己的所能,因此叫做忠。以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臣,那么君主就可以长久安乐地生活,而功名也可建立。名和实相互依赖而形成,形和影相互对应而出现,所以臣子和君主目标一致而使命不同。君主的忧患在于没有人响应他,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拍打,虽然迅疾却没有响声。人臣的忧患在于不能专守一职,所以说:右手画圆形,左手画方形,不能同时画成两种图形。所以说:治理得很好的国家,君主就好比鼓槌,臣子就好比鼓,技能就好比车子,政事就好比马。因此人有多余的力量就容易响应君主的号召,而有了超人的技能就容易办成事。想为君主立功的人力量不够,和君主亲近的人诚信不够,要拥戴君主成名的人没有权势,贴身的人不贴心,而关系远的人不来结交,那么君主的名声和实际就不相符了。圣明的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而行为如同伯夷,但他的地位不被世人所拥戴,就不能立功,也不能成名。所以古代能功成名就的人,大家都来帮他出力,贴身的人用真心来和他结交,关系远的人用好名声来称誉他,地位尊贵的人用权势来拥戴他。像这样的话,那么像泰山一样的丰功伟绩就会长期树立在国家之中,像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辉名声就会永久地著于天地之间。这就是尧处在君位上能够保住名声,舜处在臣位上能够做出功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