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阅读答案与翻译

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阅读答案与翻译

  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 “原将降矣。”军吏曰: “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昭公元年正月乙未,楚公子入郑,逆①而出,遂会手虢,寻宋之盟也祁午谓赵武曰:“宋齐婴楚人得志于晋,今令尹之不信,诸候之所闻也子弗戒,惧又如宋,子木②之信称于诸侯,犹诈晋而驾焉,况不信之尤者乎?楚重得志于晋,晋之耻也。子相普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③,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赐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于晋也。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譬如农夫,是镳④是衮⑤,虽有饥馑,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

  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⑥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 “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凋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诗》曰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⑦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其是之谓乎?是宫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逆:迎亲②子木:楚国的令尹,③讟:诽谤。④穗:田中除草,③衮:培土,⑥师旷:字子踩,⑦哿:表示称许,可嘉。

  10.文屮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是A宫B也C成D诸E侯F必G叛H君I必J有K咎L夫M子N知O之P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三舍”指行军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

  B.“寻宋之盟也”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两句中的“寻”含义不相同

  C.“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与“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令”含义相同。

  D.“故怨咎及之”与《氓》中的“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两句中的“咎”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侯率军包围原国,带了三天的军粮,到了三天原国没有投降,即便听到原国要投降的消息,也毅然退兵。

  B.在宋国的盟会楚国人占了晋国的先,在虢地的会见,赵武担心楚国会再次占晋国的先,会给晋国带来耻辱。

  C.师旷认为宫室高大奢侈,百姓财力用尽,即是做事不合时宜,百姓就会怨愤,就会有石头说话。

  D.这三段文字都谈到诚信,分别从取信于民,诚信对维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的角度进行阐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2)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

  14.赵武是如何表达对诚信的不倦追求的?(3分)

  答

  10.DHL(每处1分,共3分,超出三处不得分。)

  11.D(3分,A.正确B.两句“寻”含义不相同,前者是“重温”,后者是“不久”。C.两句“令”含义相同,都为“美好”。D.两句“咎”含义相同,都是“不吉利,灾祸”。)

  12.B(3分,应该是“祁午担心”。)

  13. (1)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所损失的东西更多。(判断句、“庇”、“亡”、“滋”各1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