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阅读答案与翻译-贾谊《礼》
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曰:“礼,鲍鱼不登于俎。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寻常之室,无奥剽【1】之位,则父子不别;六尺之舆,无左右之义,则君臣不明。寻常之室、六尺之舆处无礼,即上下舛逆,父子悖乱,而况其大者乎?故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敬、撙节【2】、退让以明礼。
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者也。礼者,所以节义而没不遝【3】。故飨饮之礼,先爵于卑贱而后贵者始羞,殽膳下浃而乐人始奏。觞不下遍,君不尝羞;殽不下浃,上不举乐。故礼者,所以恤下也。
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也。民三年耕,必馀一年之食;九年而馀三年之食;三十岁相通,而有十年之积。虽有凶旱水溢,民无饥馑。然后天子备味而食,日举以乐。诸侯食珍不失,钟鼓之悬可使乐也。乐也者,上下同之。故礼,国有饥人,人主不飧;国有冻人,人主不裘;报囚之日,人主不举乐。岁凶,谷不登,台扉不涂,马不食谷,驰道不除,食减膳。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
受计之礼,主所亲拜者二:闻生民之数,则拜之;闻登谷,则拜之。夫忧民之忧者,民必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与士民若此者,受天之福矣。
礼,圣王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隐,弗忍也。故远庖厨,仁之至也。不合围,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泽;草木不零落,斧斤不入山林;昆虫不蛰,不以火田。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多。圣主所在,鱼、鳖、禽、兽犹得其所,况于人民乎!
故仁人行其礼,则天下安而万理得矣。逮至德渥泽洽,调和大畅,则天清明,地富煴,物时熟,民心不挟诈贼,气脉淳化。
(取材于贾谊《礼》)
注释:【1】奥剽:尊卑。【2】撙节:约束,克制。【3】没不遝:无不涉及。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鱼不登于俎 登:置于其上
B.固国家 固:使……巩固
C.人主不裘 裘:皮衣
D.驰道不除 除:修整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受计之礼,主所亲拜者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闻生民之数,则拜之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教导训诲以匡正风俗,若没有礼节,就会有所疏忽
B.觞不下遍,君不尝羞
向人敬酒,若没有遍及所有人,君主不会享用美食
C.故远庖厨,仁之至也
因此圣明的君主远离厨房,其仁德已达到最高境界
D.昆虫不蛰,不以火田
昆虫没有蛰伏时,是不会耕种用火焚烧过的田地的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公认为不合礼节的行为会导致社会失去正常的秩序。
B.按照礼节,不同身份的人都要有与其身份相称的爱心。
C.圣明的君主能保护鱼、鳖、禽、兽、草木等正常生长。
D.百姓无欺骗与害人之心,才能让天下变得清明、富庶。
10.请写出“故礼者,自行之义,养民之道也”的句意,并简析第3段是怎样得出这一论断的。(5分)
答
6.C(3分)
【解析:“裘”在文中作动词,意为“穿上皮衣”。】
7.A(3分)
【解析:A项,给,给予,动词;B项,表反问,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词;C项,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D.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连词】
8.D(3分)
【解析:“昆虫不蛰,不以火田”的意思是:昆虫没有蛰伏时,是不会用火焚烧草木而田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