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一)伯夷、叔齐 (二)士之特立独行 (三)事有出于千世之前阅读答案与翻译

(一)伯夷、叔齐 (二)士之特立独行 (三)事有出于千世之前阅读答案与翻译

  【评分参考】评价1分,分析5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让叔齐做国君的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后,叔齐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伯夷)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国君之位而逃走。在这种情况下,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礼遇年老而贤能的人,何不去归附他呢?等(他们)到达那里,西伯已经死了。周武王载着西伯昌牌位,尊他为周文王,向东方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父亲去世还没有安葬就发动战争,能称为孝吗?身为臣子却要杀国君,能称为仁吗?”等到周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但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坚守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到首阳山隐居,采食野菜充饥。最终,二人饿死在首阳山。

  (二)

  读书人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相信道义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家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大概天下只有一人罢了;如果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那么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穷尽万世也不顾虑(别人看法)的人。武王、周公是圣人,让天下的贤士和诸侯跟从他们,前去攻打殷纣王,未曾听说有人批评他们。只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这么做。殷商灭亡后,天下人都归附周朝,伯夷、叔齐却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也不回头。由此说来,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是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道义并清楚地知道自己。

  (三)

  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已经把这些事说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的人)不深入考察,仅凭借自己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就提出某种说法,使事情失去了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信守这种说法不改变,会有这种情况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

  关于伯夷,古代有孔子和孟子的论述。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愿屈心侍奉,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来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称之为圣人。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伯夷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天下归周,但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还作了《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伯夷)曾经与姜太公听说西伯侯能够很好地礼遇年老而贤能的人,就打算去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想法,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奋然讨纣,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伯夷、姜太公都是当时年高德重的人,八十多岁了,本来就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都城,算起来也有数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的时代,年头也不少于几十年,难道是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是死在奔赴西伯侯的路上了?或是到了文王的都城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根据这种分析来说伯夷(之事),这也就不会有(司马迁所说之事)存在的道理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太公辅佐(他)终成大业,但唯独(有人)认为是不正义的,这个人哪里会是伯夷呢?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是不仁义的;武王为王,是仁义的。伯夷坚决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来等待仁义(的君王)能够出现。(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伯夷)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主观臆断使得事情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