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阅读答案与翻译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谬于道而人诱其所怡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墟宗庙之国也。桀死于鬲山,纣悬于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
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州也。文王鉴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此不蔽之福也。
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1】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2】。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夫恶有蔽矣哉?
(取材于《荀子·解蔽》)
注释:【1】虚壹:虚心专心。【2】作之则: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曲:局部
B.故群臣去忠而事私 去:抛弃
C.百姓怨非而不用 非:诽谤
D.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要:关键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昔人君之蔽者 此蔽塞之祸也
B.以惑其心而乱其行升 人何以知道
C.贤良退处而隐逃 坐于室而见四海
D.将思道者 体道者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疑则惑矣
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
B.何谓衡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
C.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就会不认可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
D.疏观万物而知其情
远观一下万物就能看清它们的真相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主或学者,都想找一条正道为自己服务,只是容易被错误的认识所蒙蔽。
B.夏桀、殷纣和商汤、周文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君王亲贤臣而远小人的观点。
C.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当事人了解道,“解蔽”的关键自然也“在于知道”。
D.荀子认为解了心“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就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大道。
10.本文节选自《荀子·解蔽》。所谓“解蔽”,就是“解除(人心被)蒙蔽”。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如何“解蔽”。(6分)
答
6.(3分)C(非:责怪)
7.(3分)D 代词,指代人(A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C连词,表递进;表转折。)
8.(3分)D(疏观:通观)
9.(3分)B(是为了证明君王迷失本心,不知道)
10.(6分)
①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就不被蒙蔽。②心中知道,依道而行就能解蔽。③用虚心、专心、静心作为行动的准则,体察万物,就能解蔽。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的大道理。整治思想就能回到正道上来,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圣人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现在诸侯各国的政治措施不同,各个学派的学说不同,那么必定是有的对,有的错,有的能带来安定,有的会造成混乱。扰乱国家的君主,扰乱学派的学者,这些人没有不真心想找一条正道来为自己服务,只是由于他们对正确的原则既嫉妒又带有偏见,因而别人就能根据他们的爱好去引诱他们。这难道不是被事物的一个局部所蒙蔽而失去了对正道的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