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晁错传》苏轼《晁错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11.C(两句中“始”字含义相同,都是“刚,才”之意)
12.D(“因为汉景帝并不认同晁错控制诸侯强大、削弱诸侯势力的做法”说法错误,文中“而天子不以察”是说景帝没有洞察到诸侯的别有用心)
13.(1)你从军中回来,听到晁错死后,吴、楚罢兵没有?(译出大意给1分;“来”“闻”“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译出大意给1分;“乃”“全”“居守”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同:都肯定了晁错忠君爱国。(1分)异:仆射邓公称赞了晁错的远见卓识,苏轼批评了晁错缺乏临危不惧的精神。(2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晁错,颍川人。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单独谈论政事,皇上总会听取,他备受宠爱,超过了九卿。晁错升迁做了御史大夫,奏报诸侯所犯罪过,削夺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近旁诸郡。奏书上报,皇上便诏令公卿、列侯及皇族宗室集中计议,没人敢有非难,唯独窦婴争辩此事。晁错修改了律令有三十章,诸侯们众口喧哗,忌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闻此事,便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夺诸侯的势力,疏远人家的骨肉至亲,人们众口议论,大多埋怨你,这是为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的话,天子之位就得不到尊崇,国家宗庙社稷也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刘氏天下安宁了,可晁氏一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去了!”于是便饮服毒药而死,并说道:“我不忍心眼见大祸殃及于我。”他死后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就反叛了,而把诛杀晁错当做名义。待到窦婴、袁盎进言劝说,皇上便诏令晁错身穿朝服在东市被处斩。
晁错已被处死,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击吴、楚叛军时,担任将领。他回朝来,上书奏明军中之事,进见皇上。皇上问:“你从军中回来,听到晁错死后,吴、楚罢兵没有?”邓公答道:“吴王谋反有几十年了,因被削夺封地而怒气发作,以诛杀晁错为名义,而他的意图并非在晁错身上。况且我还担心天下的士人会闭口,不敢再进言了!”皇上就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是忧虑诸侯强大起来而不能控制住他们,故此请求削夺他们的封地来尊崇朝廷,这本是功及万世的事情。而计划才开始实行,竟然蒙受杀戮之灾,对内便杜绝了忠臣的谏言,对外则为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足取的。”这时,景帝沉默了许久,说道:“您说得很对,我也为这件事感到悔恨。”
文本二: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有部分原因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