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1)臣闻国家之患(2)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1)臣闻国家之患(2)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C.“切:关切”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切中”。句子意思是:含蓄的言辞就不易切中要害。

  D.正确。句子意思是:要以最低贱的身份冒犯最尊贵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从。/介词,对于。句意:是从君主的喜好欲望产生的。/何况臣下对于君主。

  B.代词,自己的。/副词,表诘问,难道。句意:君主不要显露自己的好恶之意。/难道能做得到吗?

  C.助词,表停顿。/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句意:国君做到这些。/所以姑且迁就的人臣。

  D.均为连词,表转折。句意: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获罪却不回避。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D.“并且不喜欢自身遭遇危险”解释错误。该句中“而”解释为因而;“爱”解释为“吝惜,顾惜”。句意:因而不顾惜自身的危险。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远辱近荣为贤愚共求”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则身殆,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逆人主之鳞,及罪而弗避者,忠也!”可知,贤臣君子不忍看到君主危急,因而会不顾惜自身的危险去蒙受危险受辱之祸,所以远辱近荣不是贤臣的追求。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君明”指君主善决壅。依据选文一“壅蔽之生,生于君之好欲也。盖欲见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可知,蒙蔽的产生,起于君主的喜好欲望,所以君主应隐藏自己的欲望,谨防臣子投其所好而施以蒙蔽;依据选文一“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其意,将为下饵’”可知,君主应节制个人欲望,避免这些欲望成为臣子壅蔽他的钩饵;依据选文一“其所以然者,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可知,君主无论静处还是做事,都应洞悉臣子的意图,警惕臣子施以蒙蔽的苗头。

  “臣贤”指臣子勇谏诤(争)。依据选文二“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救上之谬也”可知,臣子应尽心履行辅君的职责,通过进谏,把君主引入正道,纠偏补错;依据选文二“若托物以风喻,微言而不切,不切则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可知,讽谏不能切中要害,所以臣子要敢于直谏;依据选文二“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可知,臣子应不避危辱,忠于君主,敢于直谏。

  参考译文:

  (1)臣听闻国家的祸患,在于臣子蒙蔽君主;蒙蔽的产生,起于君主的喜好欲望。欲望显现于此,蒙蔽就产生在那,蒙蔽产生在那,祸乱就发生其中,(这种情形)历代均有,可简要地说说。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赵高就伪饰谄媚阿谀之语来蒙蔽他;周厉王喜好厚利,荣夷公就陈说搜刮财货的方法来蒙蔽他;殷纣王喜好音乐,师涓就创作颓废淫荡的音乐来蒙蔽他;周幽王喜欢美色,褒人就献上美艳的妻子来蒙蔽他。虽然他们的喜好各不相同,但都受到了蒙蔽;虽然他们受到的蒙蔽各不相同,但都引发了国乱。所以说:“君主不要显露他的好恶之意,否则就会成为臣下蒙蔽他的钓饵。”说的就是此意。

  虽然如此,那么圣明的君主不是没有欲望,也不是不会被蒙蔽。只是有了欲望要节制它,有了蒙蔽要消除它。节制再节制,以达到消除欲望的目的;消除再消除,以达到消除蒙蔽的目的。国君做到这些,要靠在静处时思考臣子的用意,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所以听到美好的言辞,就要想到像赵高那样的谄媚之语来到了身边;见到厚利,就要想到像荣夷公那样的方法在自己面前陈述;听到新奇的音乐,就要想到像师涓那样的音乐在耳边诱惑;看到美色,就要想到像褒氏那样的美女在迷惑自己的眼睛。大概做到这样,怎么能不时时思虑,这些事,站立时仿佛就在眼前,行走时如同在身后。自然兢兢业业,一天比一天谨慎,让左右的人不知道他的喜好,即使有人想要蒙蔽它,难道能做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