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邢子愿名侗,美皙清扬阅读答案与翻译-冯时可《明中顺大夫陕西行太仆寺少卿知吾邢公墓道碑

邢子愿名侗,美皙清扬阅读答案与翻译-冯时可《明中顺大夫陕西行太仆寺少卿知吾邢公墓道碑

  邢子愿名侗,美皙清扬,左眉有黑子,相者以为文星。十四入库,十七,督学使安福邹公奇之曰:“是天下才也,”召读书于其堂,为亲行冠礼。子愿以甲戌成进士,其出与司礼冯保相值于道。保时负上宠,气势赫然,从者驱公马使避。公大声曰:"余山东邢侗,岂畏人者!"保卒让路而去,举朝以为快。万历乙已冬,余以待补诣燕道广川,值河水不得前,馆于马氏,子愿乃自临邑驱百里至广川。饮之半夜,子愿曰:"余自今与公为项交矣,后死者请为铭。"受南宫令,益自被除其心,以爱民为主,罢一切供亿,所用悉自家饷。民有讼,片言决断,两造成服,称为神明。月试诸生自备饔飧寒畯仍周之所得名士应举者甚多以廉吏高第征拜御史已按三吴,岁荒,便宜开赈而后上,民无转徙。擢陕西行太仆寺少卿,而念两草人老,遂移病自免,三上得请。时年方三十余耳。朝暮视寝膳,不离二亲侧,极力市五方珍进之. 母忽病,子愿时顾大女于齐河,闻毛星夜即旋,长跽母前请罪.反首抢地祈于天,百计医祷勿效,母终。头触壁,水不下咽,三日几死。座主东阿于文定里居,岁一往侯。文定恒语:“子天下才,惜无知子者。”既相,子愿饯之,祝曰:“天下人才何限,必有贤于侗者,无以小子示天下私。”文定甫入朝,遽卒。公往迎丧都门外,抵东阿。经纪其丧,凡请谥、请祀学宫,皆为效力。为碑,手书之。李于鳞后不振,资之购故白雪楼以居,置田赡之。其他与殡、与赈,不可枚举。古称不朽,功德与言,卓哉邢君,实禀其全。我铭其邱,用垂千年。

  (节选自冯时可《明中顺大夫陕西行太仆寺少卿知吾邢公墓道碑铭》)

  【注】邱:坟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月试诸生/自备饔飧/寒畯仍周/之所得名士/应举者甚多/以廉吏高第/征拜御史/

  B. 月试诸/生自备饔飧/寒畯仍周/之所得名士/应举者甚多/以廉吏高第征/拜御史/

  C. 月试诸生/自备饔飧/寒畯仍周之/所得名士/应举者甚多/以廉吏高第征/拜御史/

  D. 月试诸/生自备饔飧/寒畯仍周之/所得名士/应举者甚多/以廉吏高第/征拜御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礼,古代男子未成年前束发而不戴帽,至二十岁才由父亲为其梳发,带上新帽,表示其己成人。

  B.硕,坚固之意,硕交,指坚固如石的交情或有坚实交情的朋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挚友""知己"。

  C.移病,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古代辞官常用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等。D. 抢地,用头触地、撞地。此处和《战国策》中的“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情感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邢侗性格耿直,不惧权贵。他在路上遇到气焰嚣张的冯保,并不避让,致使冯保改道而走,让全天下的人拍手称快。

  B. 邢侗为官廉洁,善于断案。他不贪占公家财务,所用的衣食都出自家里;处理百姓的诉讼案件让两方当事人都信服。

  C. 邢侗敬重师长,注重友情。对于文定,他生前问候,死后亲自处理丧事;对李于鳞,他资助其购回白雪楼来居住。

  D. 邢侗关爱百姓,孝敬父母。灾荒之年,他开仓放粮,使百姓无流离之苦;他为赡养父母,不惜中年就辞官归家尽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愿时顾大女于齐河,闻耗星夜即旋,长跽母前请罪。

  (2)天下人才何限,必有贤于侗者,无以小子示天下私。

  14.作者为邢侗写此文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10.C 【解析】“周”解释为周济,接济,缺少宾语,排除A项和B项;“诸生”在明清时期指已入学的儒生,文句强调的是邢侗的廉洁自律,自备饭食的主语应是邢侗,而不应是儒生,排除B项和D项;尽管“征拜”解释为征召授官,但“以廉吏高第”句子不完整,并且“廉吏高第”是征召的原因,“征”字划归到前面更为合理,排除A项和B项。参考标点:月试诸生,自备饔飧,寒畯仍周之,所得名士,应举者甚多,以廉吏高第征,拜御史。

  11.A 【解析】冠礼时,为加冠者梳发,带上新帽的人多为其他长辈,而不是其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