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深虑论》《过秦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深虑论》《过秦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文本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文本二:

  (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3分)

  盖A 虑B之C所D能E及F者G人H事I之J宜K然L而M出N于O智P 力Q之R所S不T及U者V天W道X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惩,意为借鉴、改变等,此为借鉴,与《离骚》中“岂余心之可惩”的“惩”意思不同。

  B.祚,本意指福,赐福,文中指皇位,与《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意思不同。

  C.出人,文中意为超出众人,与《师说》中"其出人也远矣"的"出人"意思相同。

  D.区区,谦辞,愚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篇即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方面,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

  B.文本一第二段叙述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

  C.文本一第三段强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

  D.两则文本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以增强说服力。如文本一"虑天下者"与"古之圣人"的对比,文本二秦朝盛衰的对比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4分)

  (2)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4分)

  14.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应采取哪些治国之道?请结合两则文本的论述加以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

  10.GL V

  (评分参考:总分3分,每填对一处给1分。)

  11.D 12.B

  13.(1)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