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阅读答案与翻译

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阅读答案与翻译

  13、(8分)

  (1)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诸侯也没有不听说的,现在我们发动军队去攻打魏国,岂不是妨害了道义?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举” (发动)、“妨” (妨害)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他们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但都可以保存国家,这就是所说的虽途径不同但结局一样(或“这就是所说的殊途同归”亦可)。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势” (形式、样子)、“归” (结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

  1、二人均不忘为人谋利,存危定倾;

  2、墨子维护正义,践行的是“兼爱” “非攻”思想;

  3、段干木坚守君子之道,重在修身克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此题的重点在于“评价”,不可以是对墨子和段干木行为的简单概括,“心”即思想、想法、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圣人之心”予以评价,联系课本对先秦诸子的阐述,引出墨家的“兼爱” “非攻”和儒家的“修身克己”。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满三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圣人处事,具体行为虽不同,但都合于事理,他们所采取的路数方法各不相同,但他们挽存危亡安定倾覆的目的是一致的,心里总是不忘记为人谋利。

  怎么知道这一点呢?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马上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贵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墨子说:“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段干木辞退官职隐居在家,魏文侯乘车经过段干木居住的里巷门外时总要起身扶轼表示敬意。文侯的仆人就问了:“我们每次经过这个地方,大王您为什么要这样起立扶轼表示敬意?”魏文侯回答说:“因为段干木居住在这里,所以我要起立扶轼表示敬意。”他的仆人说:“段干木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大王在他的里巷门口扶轼致意,不是有些过分了吗?”魏文侯回答说:“段干木不追求权势名利,胸怀君子之道,却隐居在这鄙陋的巷子里,而他的名声又传遍天下,我怎么敢不起立扶轼表示敬意呢?段干木因拥有高尚德行而扬名,我却靠君王的权势而荣耀;段干木富于正义,我却富于财物。但地位权势比不上高尚品德,财物也比不上正义。现在让段干木拿德行道义来换我的权势财物,他是不愿意的。我每次都闷闷不乐对着自己的影子而忧思惭愧,你怎么能轻视他呢?”后来,秦国打算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庾劝告秦王说:“段干木是位有名的贤人,魏文侯以礼对待他。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诸侯也没有不听说的,现在我们发动军队去攻打魏国,岂不是妨害了道义?”于是秦王只得息兵,停止攻打魏国。

  墨子疾行千里,为的是楚、宋两国安定;段干木闭门不出,也为的是安定秦、魏两国。他们一个是千里奔走、一个是隐居不出,他们表现出的形式路数各有不同,但都可以保存国家,这就是所说的虽形式不同但结局一样。现在人们去救火,提水往失火地点赶去,有的人用瓮,有的用瓴,有的用盆,有的用盂,其工具的形状也各异,或圆、或方、或尖、或椭,提水的数量也不一样,但赶着去灭火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秦、楚、燕、魏四地的歌曲音调不同,但都令人快乐;九夷八狄各族人的哭喊,声音不同,但表达的悲哀却相同。这唱歌表达欢乐,哭泣反映悲伤,这都是内心世界积郁着的感情的外在流露,也一定有什么东西触发了他们。而圣人内心日夜不忘着为民谋利,故他的恩泽遍及也必定功效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