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2)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4分)
14.宦官得以乱国的原因是什么?欧阳修为伶官和宦者立传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结合简要概括。(3分)
答
10.C 句意: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于内”是“养祸”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人主”是一个词,做句子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11.C (方面、萌芽、发端。两句中的“端”含义不同。句意:可不止一方面。/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
12.D(“只要君王有所悔悟,就可以有办法把他们除掉”错误,由原文“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可知,说的是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除去宦官造成的祸患很难。选项说法绝对。)
13 .(1)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得分点:“忽微”,细微的事情, 1 分;“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1 分;“独”,只,仅仅,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 2 )势单力孤,那么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得分点:“势”,势力, 1 分;“切”,严重, 1 分;“把持”,挟持,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14.原因:君王宠信宦官,疏远贤才,导致宦官专权。(1分)目的:前者:提醒统治者不要被所溺爱的事物困扰,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后者:警告后世君王不要渐积养祸。(2分,各1分)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接受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方面。
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那么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
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