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甲)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乙)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乙)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之事,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B.渔父,文中是指打鱼的男子,“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意义,常指抱有“持守其真”、还归自然主张的隐居者。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为进士,即古代科举省试及第者的称呼。

  D.笏,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持的手板,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能力出众,遭小人陷害而被贬官,最后不愿与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陆秀夫才干突出,虽遇伯乐赏识,但偏逢末世,最后兵败而赴海殉国。

  B.屈原和陆秀夫皆是忠贞爱国之士:屈原虽被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陆秀夫取胜无望,深觉辜负了王之重托,便赴海而死,向王明忠。

  C.甲文文学性浓厚,运用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乙文语言平实、叙述简洁,更注重史学性。

  D.甲乙两文均精心裁切,详略得当;甲文概述上官大夫诋毁屈原,详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乙文略写陆秀夫追随二王到温州的过程,详写朝会时的场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2)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

  答

  10.D(3分)【解析】“者”一般为句中或句末停顿,“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句中,“以”为介词,凭借,“一旅”“一成”是并列结构,都应为“以”的宾语,故“一旅”“一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今百官有司皆具”中,“百官有司”是名词,做主语,“具”是具备的意思,应为动词,故此句句意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B。故选D。

  11.C(3分)【解析】C.“进士……即古代科举省试及第者的称呼”说法错误。应该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故选C。

  12.B(3分)【解析】B.“深觉辜负了王之重托,便赴海而死,向王明忠”错误,这不是他赴海而死的原因。由原文“至元十六年二月,压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即负王赴海死”可知,是战败后,张世杰、苏刘义各自砍断缆绳乘船离去,陆秀夫揣测无法逃脱,才投海而死。故选B。

  13.(8分)(1)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无”,无论;“忠”,形容词作名词,忠臣;“贤”(第二个),贤才;“自为”“自佐”,宾语前置句。)

  (2)等到考察他的政务,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即使自己调任也不让他离开自己,陆秀夫在李庭芝的幕府中三(多)次升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器”,器重;“虽”,即使;“迁”,升迁;句子意思。)

  参考译文:

  (甲)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