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阅读答案与翻译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阅读答案与翻译

  12.C【解析】C项“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错误,文段二尾句,“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已意。”意为:唐太宗下令百官,希望百官对自己的诏敕发布不要一味顺从,对不合理的地方要积极谏诤。

  13.(1)谁敢不竭尽心力来做好自己的本职事务,为什么忧虑天下不太平安定呢?(①“修”做好②“职业”,本职事务。③“何…乎”反问句式。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1分;“修”“职业”“何……乎”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我)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安顿烦苦劳累,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①“供顿烦劳”,使动用法。②“是”,正确的、对的。③“法”,效法。评分标准:译出大意给1分;“供顿”“是”“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辨识良才,勤问百姓疾苦。②选贤任能,赏罚制度分明。③竭力为善,戒骄惰去奢纵。(评分标准: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闰三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弓。我追问他原因 ,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直, 那么木的纹理就是斜的,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 不精准。’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也不够精 通。我以前堂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通晓。”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并且屡次召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和国家政事的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皇上问房玄龄、萧瑀说:“隋文帝是怎样的君主?”回答说:“文帝勤敏为政,每次临朝办公,有时超过中午,五品以上的官员,引接他们入座论事,通过卫士传递食物就地食用。虽然本性不仁厚,也是个振励精神、以图平治的君主。”皇上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文帝不精明又喜欢苛察;不精明则了解不通达,喜欢苛察则对人多疑,凡事皆亲自决断,不委任群臣。天下事繁多,一日要处理无数机务,即使再费心劳力,哪能一一合理!群臣既然了解君主的心意,只有采用君主的决定接受成规,虽有愆失,不敢诤谏,这就是二代灭亡的原因。朕就不是这样。我选拔天下的贤能才士,曾于百官之位,使他们思考天下事,通由宰相,深思熟虑,认为方便安稳,然后奏上听闻。有功就赏,有罪就罚,谁敢不竭尽心力来做好自己的本职事务,为什么忧虑天下不太平安定呢?”因而下令百官:“自今以后,诏敕发下有不合适的地方,都应拿来上奏,不可一味顺从,不尽自己的心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太宗完成《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各篇名是《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太宗说道:“修身治理国家的道理,都在这十二篇之中了。我一旦逝去,就没有别的话可说了。”又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先哲圣王为师,像我,则不足效法。古人说效法上等的,仅得其中,效法中等的,不免得其下。我即位以来,过失之处不少,锦绣珠玉不断于身前,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隼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正确而效法。回顾起来我普济苍生效益多创建大唐基业功劳大。好处多损害少,所以百姓没有怨言;功劳大过失小,所以王业稳固;然而若是要求尽善尽美,实在是多有惭愧。你没有我这些功劳勤苦而承继我的富贵,竭力行善举,则国家仅得安定;如果骄奢懒惰,则自身都难保。而且成功来之不易,败亡却可迅速招致,是指国家而言;失去容易得之较难,是就皇位而言;能不珍惜吗!能不谨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