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时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城阳、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且婴儿之计不为此。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
B.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
C.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
D.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觞本意是古代的戒酒器,文中指饮酒,与《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的“觞”用法相同。
B.阴指暗地里、悄悄地,与《苏武传》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阴”意义相同。
C.稽首指跪下拱手至地,头亦至地,是臣子拜见君主时行的跑拜礼,在九拜礼中仅次于顿首。
D.敝,文意是疲惫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貂勃以狗为喻,委婉形象地表达出对安平君不举荐自己的不满之意,后来成功获荐。
B.齐襄王九宠臣以貂勃出使楚国身份普通,却受到楚王热情招待为借口,加害安平君。
C.安平君光脚赤身进见,并且主动请求死罪,打破了九宠臣的诋毁,致使后来九宠臣被杀。
D.貂勃认为齐襄王行为孤傲,不及周文王与齐桓公,又不尊称安平君,完全是亡国之举。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搜其腓而噬之耳哉?(4分)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