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绍兴五年,召对,张嵲上疏曰阅读答案与翻译

绍兴五年,召对,张嵲上疏曰阅读答案与翻译

  绍兴五年,召对,张嵲上疏曰:“金人去冬深涉吾地,王师屡捷,一朝宵遁,金有自败之道,非我幸胜之也。今兵疲民劳,若便图进取,似未可遽。臣窃谓为今日计,当筑坞堡以守淮南之地,兴屯田以为久成之资,备舟楫以阻长江之险,以我之常,待彼之变。又荆、襄、寿春皆古重镇,敌之侵轶,多出此涂。愿速择良将劲兵,成守其地,以重上流之势。”召试,除秘书省正字。

  六年,地震。嵲奏:“比年以来,赋敛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挤沟壑,土著者失常业,地震之异,殆或为此。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七年,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再迁著作郎。嵲因对言:“吴、蜀,唇齿之势也。蜀之利害,臣粗知之。忠勇之人使之捍外侮则可至于抚循斯民则非所能办也。宜于前宰执中,择其腹心之臣可以任川事者委任之。”又言:“自驻跸吴会以来,似未尝以襄阳、荆南为意,今宜亟选儒臣有牧御之才者为二路帅,使之招集流散,兴农桑,治城壁,以为保固之资,益重上流之势。”

  既而何抡以刊改神宗实录得罪,语连嵲,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上疏略曰:“古之人君,其患有二,在纳谏而不能用,在知天下利害而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勃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聊之民。进言者多矣,今皆以为陈腐而别取新奇之说;任事者众矣,今皆习是以为当然而更为迂阔之事。此近于二患。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

  九年,除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十年擢中书舍人,升实录院同修撰。顷之,起知衢州,除敷文阁待制。岁满,得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时方修好息兵,上将召用,会疽发背卒,年五十三。

  (节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的选项涂黑,少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3 分)

  忠勇之人A使之B捍外侮C则D可E至F于G抚H循I斯民J则K非L所M能N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屯田”原指利用戍卒或募民垦殖荒地以资军饷,后亦指官职,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

  B.“再迁著作郎”的“迁”字与《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含义相同。

  C.驻跸,古时特指皇帝或者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文中是指宋高宗南渡期间暂住吴会。

  D.“穷困无聊之民”中的“聊”字的意思与《促织》中“不复聊赖”的“聊”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嵲认为金人忽然连夜逃通有其内因,不是宋军侥幸战胜了他们,并提出此时不宜乘势追击而应该积极防守备战的建议。

  B. 张嵲指出地震异象的原因或许是国家赋税沉重、政令频繁,致使百姓流徒迁移,尸横沟野,当地居民也失去了固定产业。

  C. 张嵲建议选用心腹大臣去担任蜀地官员,让有管治才能的文官去担任襄阳、荆南两地的统帅,并提出了三条固本的策略。

  D. 何抡因修订《神宗实录》获罪,张嵲也受牵连,却仍忠心上书,指出渡江后外有强敌内有骄兵的现状与古之“二患”相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4分)

  (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

  14.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3分)

  答

  10.AEJ

  11.B(前者指“官职晋升或调动”,后者指“放逐、贬谪”。)

  12.D(文中“此近于二患”的“此”是指对待“进言者”和“任事者”的态度。)

  13.(1)希望(陛下)深切思考时势变化的缘由,修正(整治)政令的缺漏,使百姓获得安定。

  评分标准:“愿”1分,译为“希望”;“阙”通“缺”,1分,译为“缺漏”;“修”1分,译为“整治、治理”;“致……安”1分,译为“使……安定下来”或“使……获得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