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阅读答案与翻译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阅读答案与翻译

  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尝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注】。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匈奴皆以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之,李牧如故。王怒,使他人代之。岁余,屡出战,不利,多失亡,边不得田畜。王复请李牧,李牧杜门称病不出。王强起之,李牧曰:“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边,如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十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之。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先是,天下冠带之国七,而三国边于戎狄:秦自陇以西有绵诸、鲲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昭王之时,宣太后诱义渠王,杀诸甘泉,遂发兵伐义渠,灭之;始于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其后燕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以距胡。及战国之末而匈奴始大。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收保:古代边境上设置的兼有储藏物资和防卫作用的小城堡。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B.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C.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D.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烽火,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台上放置干柴,遇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传讯。

  B.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也可泛指外族首领。

  C. 戎狄,先秦时期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 “东胡却千余里”的“却”和苏洵《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用法和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率军讨伐燕国,在获得武遂、方城两个地方之后,李牧和手下约定,一旦匈奴入侵,就赶紧进人营垒,有敢掳掠的就斩杀。约定产生了良好效果。

  B. 赵王让人代替李牧,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人民无法种田、放牧。赵王再请李牧,李牧称病不出。赵王强令他任职,并答应了他的要求。

  C. 秦国,赵国、燕国均与戎狄交界,戎狄各族分散居住在溪谷,各有自己的君主,往往聚集居住的有一百多人,然而他们不能相互融为一体。

  D. 宣太后诱骗义渠王,并杀了他,又发兵讨伐义渠,消灭了它。秦国、赵国和燕国都修筑了长城来抵抗胡人。直到战国末期,匈奴才开始强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2)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14. 李牧为什么能击败匈奴?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 B 11. D 12. A

  13. (l)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

  (2)守边的士兵每天都得到奖赏却不被叫去打仗,他们都希望能与匈奴一战。

  14. ①养精蓄锐,准备充分。②示敌以弱,麻痹敌人。③善于作战,大败敌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