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八年秋,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晋纪》
②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
14. ①寿阳战败,前秦王苻坚登城所见“草木皆兵”,开始对东晋有所恐惧,对必胜失去信心;
②不知军情,答应晋军提出的移动兵阵稍微后撤的请求,体现了主将急于求成、轻敌的心理,对局势失去把控;
③前秦大败,军队撤退“风声鹤唳”,伤亡惨重,体现了士兵恐慌崩溃的心理,败局已定。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在离洛涧十里的地方,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
“帅精兵五千”的主语为“刘牢之”,中间不断开,排除AB;
“成”为“击”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庙堂,朝廷。“居庙堂之高”句意:在朝廷里做高官。B.正确。C.“含义相同”错误。“引而不发”中的“引”,拉开弓。句意:拉开弓,搭上箭,不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或控制。D.正确。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B.“认为谢安如不耽于闲适生活,将会更显得有谋略”错,原文“闲”的意思为熟习,“将略”的意思是带兵打仗的方法、谋略。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游谈”,交游叙谈;“不经事”,未经战事,没有经验;“寡弱”,数量不足、力量软弱。
②“悬军”,孤军深入;“陈”,军阵;“者也”,判断句式。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抚然始有惧色”可知,寿阳战败,前秦王苻坚登城所见“草木皆兵”,开始对东晋有所恐惧,对必胜失去信心;
根据“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可知,不知军情,答应晋军提出的移动兵阵稍微后撤的请求,体现了主将急于求成、轻敌的心理,对局势失去把控;
根据“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可知,前秦大败,军队撤退“风声鹤唳”,伤亡惨重,体现了士兵恐慌崩溃的心理,败局已定。
参考译文:
太元八年秋,前秦王苻坚下达诏令,开始大举入侵东晋。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紧接着就闭口无言,谢玄不敢再问。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在有利的形势下投子打劫,反而还不能获胜。谢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而且我军又数量不足、力量软弱。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
冬季,十月,前秦阳平公苻融等攻打寿阳。前秦卫将军梁成等率领五万兵众驻扎在洛涧,沿淮河布防以遏制东面的部队。谢石、谢玄等在距离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驻军,由于惧怕梁成而不敢前进。谢石想用不交战的办法来拖垮前秦的军队。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在离洛涧十里的地方,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又分派部队断绝了他们归途上的渡口,前秦的步、骑兵全都崩溃,争先恐后地逃向淮水,死亡的士兵有一万五千人,全部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军粮。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的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回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恐惧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