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与翻译-为什么要大谈“养气”?请简要概括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与翻译-为什么要大谈“养气”?请简要概括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

  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B.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C.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其气之小大”与“其称文小”(《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称”字含义相同。

  B.“见乎其文”与“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京师,京城,国都。在古代,京华、京阙、京国等都可以用来指“京城,国都”。

  D.四夷,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认为孟子和司马迁的文章都富有气势,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心中,跃动在他们的言词里而进入了他们的文章。

  B.苏辙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都是乡党之人,见识不广,虽然读了很多书,但这些书都是古人的陈词滥调,并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C.苏辙路过了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眺望了奔腾的黄河。他到了京城,知道了天下的雄伟和壮丽。

  D.苏辙述说自己还没能见到以雄才大略著称的韩太尉,因此希望有幸一睹韩太尉的风采并得到韩太尉的教诲,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4分)

  (2)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4分)

  14.苏辙写作的本意是想见韩太尉,文章为什么要大谈“养气”?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0. 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 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1.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两句中的“称”字含义不同,前者为“符合,相称”,后者为 “称述,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