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阅读答案与翻译-《贞观政要·直谏》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
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
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事条。秦府国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1】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已征得物,便点入军,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税【2】,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信,不亦难乎?”
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珪绢五十匹。
(取材于《贞观政要·直谏》)
注释:【1】给复:免除徭役【2】貌税: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实大,亦可简取 简:选拔,选取
B.焚林而畋,非不获兽畋:打猎,捕猎
C.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讫:完毕,完成
D.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蔽:遮蔽,隐瞒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
哪里是因为年龄小,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
B.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
过去欠下的租税债务,拖欠官府的财物,全部免除
C.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
若是已经开始服役或缴纳租税的,今年仍然收纳了结
D.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
处理事情常常像这样有过错失误,怎能治理好国家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点中男入军如同“竭泽取鱼”“焚林而畋”,体现封德彝等人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B.太宗多次下敕文,魏征坚持不从,便是面对太宗怒火也不退缩,可见他刚直尽责。
C.不把秦王府所征的租税和债物算入官物,说明唐太宗施政随心,不遵守条例规定。
D.刺史、县令等官员身负治理天下的责任,君主应把事务交给他们,不能独断专行。
10.魏征犯颜直谏,让太宗由“怒”而“愕然”,最后慨叹纳谏。魏征是如何做到的?请简析。(6分)
答
6.(3分)D
7.(3分)B
8.(3分)A
9.(3分)D
10.(6分)
答案要点:
魏征先以“竭泽取鱼”“焚林而畋”类比,指出简点中男入军造成的危害;接着分析兵在于精不在于多,礼遇精兵可以提高作战能力,不必虚增细弱之民;再针对现实中的三件大事指出太宗失信于民的问题,朝令夕改,不信臣下,会造成臣民不知所从的后果。
魏征言辞恳切,层层反问突出观点,且与太宗以民为本、崇礼立信的治国方略一致,缓解了太宗的情绪,直言指出太宗自以为的诚信是失信,虽令太宗惊愕,但依据事实阐说,引起太宗反思自身,最终接受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