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杰,字仁伯阅读答案与翻译-为什么徐元杰丁母忧去官之时,“众遮道跪留”?
11.B
【解析】“辞去官职”错。“谒告”是请假的意思。
12.A
【解析】“先后拜陈文蔚、朱熹、真德秀为师”错。原文的意思是“陈文蔚是朱熹门人,在铅山讲书,徐元杰前往拜他为师。”
13.(1)丞相史嵩之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期未满)皇上下令重新起用,朝廷内外没有人敢劝谏,只有学校向朝廷极力争辩。
“丁父忧”,遭逢父丧,1分。“中外”,古今异义,朝廷内外,1分。“叩阍”,叩击宫门,指官吏、百姓到朝廷诉冤,1分。句意1分。)
(2)每草拟檄文时,写到国家深可忧虑的地方,总是停笔流泪。写成后随即毁掉书稿,即使是子侄辈的也没有人知道。
“阁”,通“搁”,放下,1分。“就”,完成、写成,1分。“虽”,即使,1分。句意1分。)
14.①除暴安良。徐元杰担任南剑州知州时,擒拿盗贼首领八人并将其斩首,使一方安定。
②善于教化。他亲自为诸生演讲,因矛盾上诉官府者,他以理教化,百姓大都心悦诚服。
③体恤民众。纳青苗税听任百姓自报,州人感念他的恩德。
(1点1分,答对要点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自幼聪颖悟性高,读书每天数千言,常常能静心思考,深入研究。听说陈文蔚在铅山讲学,陈文蔚实际上是朱熹门人,徐元杰便前去拜他为师。后义以真德秀为师。绍定五年,考中进士。嘉熙二年,被朝廷征召为秘书省正字,升迁为校书郎。他建议皇子赵站应被立为(宋宁宗的)养子且应早被立为太子,请求早定大计。当时谏官蒋岘正极力反对皇子赵肱早立为养子的建议,于是徐元杰极力请求外调,皇上不答应,他就请假回家。嘉熙三年,升任为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他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派他到安吉州做知州,他也辞官不做。皇上召他到自己身边奏事,他推辞得更坚决。淳祜元年,徐元杰被差遣到南剑州做知州。恰逢峡阳寇贼大作,他活捉了八个首领并杀了他们,其余的都释放而不予追究。父老百姓有的对他说:“您不来,我们这些人都要变成(任人窖割的)鱼和肉了。”郡中有延平书院,徐元杰率领郡中博士,把诸生集合起来,亲自为他们讲学。民众诉讼,他都叫到跟前以理教导,百姓大都受到感动,高兴地离开。纳青苗税听任百姓自报,州人感念他的恩德。(徐元杰)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众人拦在路上跪着挽留。守丧期满后,被授予侍左郎官。他认为对敌对国家和外来灾患,要以国家为中心。又上书说皇帝出行饯塘,不应该崇尚骄奢的生活,应该抑制浮华崇尚质朴。他兼任崇政殿说书一职,每次进殿讲说,一定先按期斋戒。丞相史嵩之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期未满)皇上下令重新起用,朝廷内外没有人敢劝谏,只有学校向朝廷极力争辩。当时正好轮到徐元杰陈述政见,他上言道:“我前一天为圣上讲论经史,有幸承受圣问,对于重新起用大臣史嵩之一事,
我认为皇上下达命令过于轻率,大臣们都说圣上的诏令不可能被劝阻。(我认为)陛下应该尽到陛下的礼节,大臣应该尽到大臣的礼节,家庭的变化,(人臣应该)尽哀尽悲,礼仪制度自有常态。自从听说朝廷有起复大臣的命令,虽然不知道他如何避就,(但)凡是有父母之心的人没有谁不失声病哭的,为什么会这样?只不过是为陛下爱惜百姓,为大臣爱惜名节罢了。”徐元杰的奏疏传出后,朝廷内外传诵,皇上也知道他为人忠诚豁亮,常常在闲谈中随口问他天下的大事,徐元杰则在筵席上更(严肃详尽地)申述自己先前的建议。不久,夜降御笔罢黜四不才台谏,于是起复的命令就被搁置了。杜范入朝为相后,(徐元杰)又被邀请参议军国大事。他上书建言朝廷不止几十次,上书所涉及到的都是朝廷大政,边境远虑等事务。每草拟檄文时,写到国家深可忧虑的地方,总是停笔流泪。写成后随即毁掉书稿,即使是子侄辈的也没有人知道。六月初一,徐元杰轮值为皇上侍讲,因为突然生病请假。特授工部侍郎,随即请求辞去官职,下诏转一官退休。夜里四更时。于是去世。消息传来,国人都感到悲伤。皇帝追念不已,赐给他的家人五百亩官田、五千缗钱。赐谥号“忠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