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芋老人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芋老人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芋老人传》是清代文学家周容的一篇散文,选自《春洒堂文集》。文中讲述的故事是,一位老翁用煮熟的芋头来招待贫寒的书生,书生觉得芋头的味道十分香甜,吃饱以后,立誓不忘老翁的恩情。后来他做了高官,还当上了宰相,但厨师所煮的芋头却让他觉得再也没有以前那么香甜。他便将昔日的恩人接到京城来,想要报答,老翁却告诉他说,味道的好坏不是由于烹调方式的不同,而是由于时势地位和个人际遇的不同;人不能因为眼前的环境而忘掉了过去。这篇寓言散文文笔流畅,语重心长,生动的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原文】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视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蔫。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注释】
(1)慈水:要浙江慈溪县。祝渡:即祝家渡,渡口在慈溪县西南约三十华里。用实有地名,意在增强真实性。
(2)佣出:外出做雇工。
(3)影:身影,指体形。
(4)童子试:明清科举录取秀才的考试。
(5)用甲第为相国: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
(6)丞、尉:县官的副职和助理官员。
(7)旧:旧谊、旧交之省略。
(8)讲钧礼:行平等之礼,意即免除了尊贵上下之礼。钧,通“均”。
(9)是:此,这等。
(10)调和:此处是烹调的意思。
(11)移人:改变人的性情。
(12)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宋代陶榖《清异录》:“段文昌精食事,第中庖所,榜之曰炼珍堂。”
(13)朝分尚食: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尚食,指皇帝的食品。
(14)列鼎:古时王侯公卿列鼎而食。鼎是青铜铸成的炊器。《汉书·主父偃传》颜师古注引张晏语:“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后表示馔食丰美。
(15)止于芋:是说只是食芋时味觉有了改变。
(16)有夫妇守贫者:意即有一对贫苦的夫妇。这样构句,强调“守贫”二字,含褒意,以反衬下文。
(17)织纺井臼:谓自已操办衣食,勤苦度日。井臼,指汲水、舂米。
(18)芋视乃妇:意为像对芋一样地看待其妇。芋,此处用作状语,指文中相国食芋昔甘今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