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居柿录三则》原文、注释和解析
7。
1廷试:即殿试,明代科举考试礼部会试合格者,参加由皇帝主持的廷试,合格后称进士。2赝(yan)元之弊:作弊冒名代考的假状元。3防闲:监督防范。4暴(pu):同“曝”,晒。5立穷:站立得难以支持。6竣:完成,指写完试卷。7同年:同时参加廷试的人。
【析点】 廷试是考生应对皇帝的策问。考生对策试卷,形式有一定的规格,内容也千篇一律。考生的答卷,要求卷面干净,字迹工整。阅卷人阅卷则几乎不看内容而只看字迹。由此可知,字成为考生考中的关键。参考的书写文字后来还成为一种体式,称作“馆阁体”。作者平日多作行书与草书,这比起“馆阁体”来自由放任得多,何况素日“窗下作课”“皆令人代笔誊录”。所以,作者在这则日记中极写廷试书写之苦境、窘态:忍饥受渴于烈日之下,“立穷则跪,跪久复立”,整整一天终致“惫极而病”。这之中不能不说有着作者对廷试的反感,但这又是封建时代一个知识分子追求功名所不可不走的道路。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数日后作者得知廷试合格时的狂喜而又感慨的心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