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诣阙上书理马援》原文及译文

《诣阙上书理马援》原文及译文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话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闻王德圣政,不忘人之功,采其一美,不求备于众。(3分)

  (2)间复南讨,立陷临乡,师已有业,未竟而死,吏士离疫,援不独存。(3分)

  (3)死者不能自明,生者莫为之讼,臣窃伤之。(3分)

  参考答案

  9.A(悼:恐惧,害怕;此处是本义。)

  10.C(①马援出身以及投靠光武帝原因,④说的是国家危急的状况,⑥写的是马援死后的遭遇。)

  11.B(大家犹豫不决,马援提议进攻,攻克的是西州,不是陇冀。)

  12.(1)我听说圣德的帝王理政,不忘人臣的功劳,采用他的某一方面美德,不要求他具备所有的优点。(“美”“众”各1分,大意1分。)

  (2)不久再度南征,立即攻陷临乡,出师已经有初步的业绩,事业还没有成功,而自己先牺牲了,帐下士兵患上疫病,马援也不能独自生存。(“竟”“离”各1分,大意1分。)

  (3)死者不能使自己冤屈昭雪,活着的没有人为它辩白,我暗地里为他伤心。(“明”使动用法,“伤”为动用法,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我听说圣德的帝王理政,不忘人臣的功劳,采用他的某一方面美德,不要求他具备所有的优点。汉高祖赦免蒯通而用王礼殡葬田横,大臣因此心胸开阔,都不患得患失。大将在外,谗言在内,小过必究,大功不计,这种情况实在是国家应该避免的。(因为有了这样的情况)所以章邯畏惧谗言而投降了项羽,燕国的将军攻下了聊城而不敢回国。难道是他们甘心出此下策吗?怕的是谗言伤害好人呐。

  我看原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在建武五年归顺朝廷。这时虏述在益州称帝,隗嚣占领陇冀,各地豪杰瞪眼仰视,各自为政。马援出自西州,钦慕皇帝的圣德仁义,历经艰险,心甘情愿的冒着随时死亡的危险,和其他朝廷贵族完全不一样,在身旁没有一个人相助的情况下,奔深川,入虎口,这一切哪有为自己打算呢?难道他自知会担任七郡的使命,获取封侯的福分吗?建武八年,皇帝西讨隗嚣,国家决策狐疑未定,大军尚未集中,马援提出应当进军的建议,终于击败西州。能够平定隗嚣,马援有大功劳。等到吴汉从陇西撤回,进入冀县的道路断绝,豪强率城投敌,羌戎大杀官吏,唯独狄道坚守不下,士民饥饿疲劳,于是煮弩和鞋的皮充饥,命在旦夕之间。马援奉诏出师西方,安慰边地民众,于是奋不顾身,在险关山谷之中出没,在先零的荒野作战,召集豪杰,劝诱羌戎,计谋百出,有如泉涌;战事顺利,如转圆规,就此解救了边地的倒悬之急,保存了几乎败亡的城池,军队也因此得以保全。进而挥师进击,夺取敌人的粮食作为补给,陇、冀评定。虽然独守空郡,一发兵就能建立功勋,一出师就能夺取胜利。消灭先零,一直追入山谷,奋勇力战,被飞箭穿透小腿。又出征交趾,当地常有瘴气,马援与妻子儿女生死诀别,没有丝毫悔恨之心。于是剿灭征侧,平定交州。不久再度南征,立即攻陷临乡,出师已经有初步的业绩,事业还没有成功,而自己先牺牲了,帐下士兵患上疫病,马援也不能独自生存。战争或者因持久而建立功勋,或者因速决而招致失败,深入进攻敌人未必是对的,迟疑不进未必就错。人情难道是乐意驻扎在绝境,不想生还吗?

  只是马援服务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大漠,南越江海,触冒害人的瘴气,僵死在战场之上,结果却名誉毁败、封爵削夺,封地不能传给后人。天下人不知道他的过失,百姓没听说他的丑行,突然就因为几个人的片面之词,横遭诬蔑不实的冤枉。家属不敢外出郊游,尸体不能葬入祖坟,一时间所有的怨言和不满全都集中到他的身上,连他的亲戚宗族也战战兢兢。死者不能使自己冤屈昭雪,活着的没有人为他辩白,我暗地里为他伤心。

  明主重于用赏,轻于用刑。汉高粗曾给陈平黄金四万两以离间楚军,不问他如何使用,难道会怀疑他把钱粮私吞了吗?具有孔父的忠诚而不能免于谗言的伤害,这是邹阳之所以悲哀的事。希望陛下能够留意我这个无知儒生的话,不要让功臣怀恨于九泉之下。我听说《春秋》的经义,罪过可用功劳来抵消。圣王的祭祀礼仪,为臣的做到五仪就可以赔享祭祀了。比如马援就是所谓死于勤王之事的人。请皇上下令评议马援的功罪,该断的断,该续的续,以满足天下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