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5岁(女子):及笄(jī)之年 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女子许嫁,笄而醴(lǐ)之,称字,《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仪礼·士昏礼》及笄(jī)之年 指女子满了15岁,行笄礼,用笄贯之。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笄:拼音jī,束发用的簪子。)
16岁--17(女子):碧玉年华,碧玉年华也叫碧玉之年,是古代人们对16岁年轻女子的称呼,古代二八年华也是指的16岁,也叫破瓜之年。破瓜:指女孩十六岁,俗话说的年方二八。(篆字“瓜”很像两个“八”字叠在一起)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
18岁(女子):二九之年,古代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5-20岁(男子):舞象之年,舞象之年指的就是男孩在15-20岁之间的一个称呼,就是男子在成童之年当中。男子到了20岁就是及冠之年了,举行冠礼后就代表成年了。
20岁(男子):及冠之年,及冠(也称加冠、弱冠): 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称“表字”,是根据幼时取名的原意,例如毛泽东,字润之;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 及冠就是戴帽子,古人成年之后才能束发戴帽,冠就是帽子的意思。当代按照宪法规定,18岁成年,有条件的家庭和学校都给孩子举行18岁成年仪式,也就是说18岁就是及冠之年,但不一定戴帽子,也不分男生女生。及冠也称弱冠,弱是年少,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20岁(女子):桃李年华,桃李年华指女子成年待嫁,也称为是双十年华。
24岁(女子):花信年华,花信年华也称花信之年,花信年华在我国古代时期是对女子二十四岁的称呼。
30岁以上(男子):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立,“立身、立志”之意)。《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30岁以上(女子):半老徐娘。半老徐娘出自于《南史·后妃传下》,意思是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
40岁以上(男子):不惑之年,语出《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亦称强壮之年,《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50岁:知命之年,五十而知天命,知命之年就是指的人五十岁之后的称呼。
51岁:开六之年,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
60岁:花甲之年,花甲之年又称之为是耳顺之年,花甲是古代时期天干地支算法中一种年限,在天干地支中60年为一甲子年,所以后世就将60岁的中年人称之为花甲之年。亦称下寿之年。
61岁:华甲之年,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61岁为“华甲“。
64岁(男子):破瓜之年,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为男子64岁的代称。
70岁:古稀之年,古代人到70之后就被称之为古稀之年,人的一生只有那么多年,没有多少可以任由你挥霍浪费。
71岁:开八之年,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嘲笑自己已经开始奔八了。
77岁:喜寿之年,因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字组成,所以称喜寿之年。
60岁—80岁:耆[qí] 耄[mào]之年,六十岁叫做耆[qí]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_十岁的人叫做耄[mào] ;60至80岁老人统称耆耄之年。《礼记·曲礼》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