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语文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qí]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_十岁的人叫做耄[mào] ;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

  80--98岁:耄耋之年(mào,dié):耄耋泛指高寿。《晋书·李重传》:“臣访 冲 州邑,言其虽年近耋耄,而志气克壮;耽道穷藪,老而弥新。”宋 叶适《忠翊郎武学蔡君墓志铭》:“不尽年可戚嗟兮,儻耋耄渠不为之欢欣!”清 刘大櫆《程太夫人寿序》:“八十、九十者所在多有,惟无德以堪之,则虽有耋耄期颐之寿,与朝菌不殊也。”耄耋之年也称朝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中寿之年。

  80岁: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米寿:指88岁寿辰。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九十为上寿故称上寿之年;亦称鲐背[tái bèi]之年,古代对90岁到100岁之间的老人都称为是鲐背之年,鲐背泛指的就是长寿老人,鲐背指的就是90岁老人的皮肤像鲐鱼背部的鱼纹;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之年”。

  99岁:白寿之年: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之年亦称人瑞之年: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108岁:茶寿之年: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岁:双稀之年亦称双庆之年,一百四十岁及以上。

  卒年:人死为卒年,现代汉语称终年。卒年也称落年。宋人罗泌所著《路史后记七小昊》曰:“小昊青阳氏……在位八十有四载,落年一百有一。“

中国现代年龄划分

  1、童年。 0岁—6岁(周岁,下同) (1)婴儿期0-3周月;(2)小儿期4周月—2、5岁; (3)幼儿期2、5岁后—6岁;

  2、少年。 7岁—17岁。(1)启蒙期7岁—10岁; (2)逆反期11岁—14岁; (3)成长期15岁—17岁。

  3、青年。 18岁—40岁。(1)青春期18—28岁; (2)成熟期29—40岁;

  4、中年。 41—65岁。(1)壮实期41—48岁; (2)稳健期49—55岁;(3)调整期56-65岁;

  5、老年。 66岁以后。(1)初老期67—72岁;(2)中老期73—84岁;(3)年老期85岁以后。

  拓展资料:当代年龄划分

  1、童年。 0岁—6岁(周岁,下同) (1)婴儿期0-3周月;(2)小儿期4周月—2、5岁; (3)幼儿期2、5岁后—6岁;

  2、少年。 7岁—17岁。(1)启蒙期7岁—10岁; (2)逆反期11岁—14岁; (3)成长期15岁—17岁。

  3、青年。 18岁—45岁。(1)青春期18—28岁; (2)成熟期29—45岁;

  4、中年。 45—75岁。(1)壮实期45—60岁; (2)稳健期60—70岁;(3)调整期70-75岁;

  5、老年。 75岁以后。(1)初老期75—85岁;(2)中老期85—95岁;(3)高寿期95岁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