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文段一: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文段二:愈与李贺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文段一: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文段二:愈与李贺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文段一: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浞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节选自《新唐书·李贺传》

  文段二: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①;孔子不偏讳二名②;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机”及“谕”③。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节选自韩愈《讳辩》)

  【注】①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②孔子曾说过“守不足徵”“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晒、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辞尚A奇诡B所得C皆惊迈D绝去E翰墨F畦迳G当时无能效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丙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指完成,在句子“援笔辄就如素构”与“然卒亦不就举”中词义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相同。

  C.考,指考察,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意义不同。

  D.讥,指讥刺、指责,与齐威王的昭告“谤讥于市朝”中的“讥”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二第一段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写信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且认为他必将考中。

  B.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

  C.皇甫湜认为: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

  D.“然”表达了对获罪的清醒认识和反对避讳的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②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14.根据两则材料,你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结论及理由。

  【答案】

  10.BDG

  11.A

  12.A

  13.①李贺因去世得早,所写诗歌被世人传颂得少。②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

  14.①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竞争者的毁谤。理由是李贺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韩愈的见识和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轩过》表现出李贺杰出的才能,新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②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李贺本人的放弃。理由是“最终”决定者是李贺。正史没有记载当时朝廷有禁止的律令;从《讳辩》看,李贺是在竞争者和舆论的威压下做出决定的。

  【解析】

  10.句意:(李贺的)文辞崇尚奇幻诡异,所写的句子皆警拔之语,摒弃遣辞炼句的常规,当时没有能效仿他的。“辞尚奇诡”中“奇诡”作“尚”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所得皆惊迈”表达完整的含义,故在D处断开;“绝去翰墨畦迳”中“绝去”是动词,不宜与后面的宾语“翰墨畦迳”断开,故在G处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