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文段一: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文段二:愈与李贺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文段一: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 文段二:愈与李贺书阅读答案与翻译

  故选BDG。

  11.A.“然卒亦不就举”的意思是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就,去。“援笔辄就如素构”意思是(李贺)拿起笔立即完成了(诗作)。就,完成。故两句中“就”意思不同。故答案为:A。

  12.B.“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错,由“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和而唱之”可知,提倡避讳的是同李贺争名的人及附和这种意见的人。C.“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皇甫湜的话“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说明他是认为韩愈必须辩明这件事,否则有可能获罪。

  D.“对获罪的清醒认识”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可知,韩愈认同的是皇甫湜认为如果不辩明这件事他和李贺都将获罪这件事,认为应该要辩明,并不是对获罪有清醒认识。

  故答案为:A。

  13.①故,所以;传,流传;鲜,少。②立言行事,言论行动;宜,究竟;何什么?

  故答案为:①李贺因去世得早,所写诗歌被世人传颂得少。

  ②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依据文本一“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可知,因为父亲的名讳。

  依据文本二“与贺争名者毁之……听者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可知,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很多也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致使其未能考中。

  故答案为:①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竞争者的毁谤。理由是李贺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韩愈的见识和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轩过》表现出李贺杰出的才能,新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②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李贺本人的放弃。理由是“最终”决定者是李贺。正史没有记载当时朝廷有禁止的律令;从《讳辩》看,李贺是在竞争者和舆论的威压下做出决定的。

  【参考译文】

  文段一:

  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拜访他家,让他写诗,墨流畅自然,像是无需费力地搭建一座简洁美观的建筑,他将诗命名为《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但他终于没有去应考。(他的)诗思维奇谲、辞采奇丽,也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语言,当时无人能够效仿。并写下了数十首乐府歌行,乐师此配乐与管弦相合。长吉只做了协律郎,死于27岁。一起交游的人权璩、杨敬之、王恭元等人,每次李贺写完作品都被他们抄好带走。李贺因去世得早,所写诗歌被世人传颂得少。

  文段二:

  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

  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当今,无论是考察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