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论伐蜀阅读答案与翻译-概括司马错主张伐蜀的理由
司马错论伐蜀
《战国策·秦策》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①,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望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①三川,指伊水、洛水、黄河等三水流经的地区,是周朝时的京畿之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B. 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C. 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D. 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屯留之道”中的“当”是“把守、占据”的意思,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当”意思相同。
B. “诛周主之罪”“诛”与成语“口诛笔伐”的“诛”都是“声讨,批判”的意思。
C. “顾争于戎狄”中的“顾”与《项脊轩志》中“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顾”意思不同。
D. “故臣愿从事于易”中的“从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从事”意思相同。
12.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张仪主张“伐韩”,他的主张可谓急功近利;司马错主张“伐蜀”,他的主张富有战略眼光。
B. 秦惠王听取司马错的意见,攻打蜀国并取得胜利。蜀国归属秦国以后秦国更加强大,傲视天下诸侯。
C. 张仪和司马错尽管主张不同,但他们都是为了使秦富国强兵,既为秦谋得利益,又为秦获得名声。
D. 张仪认为“三川、周室”是天下诸侯争夺名利的“市朝”,如果攻蜀,就远离了京畿之地。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2)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
14.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伐蜀”的主张,请概括司马错主张伐蜀的理由。
答
10. A
11. D “意思相同”错。从事,做/随从官员。句意: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 /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
12. D “远离了王畿之地”的理解错误。
13. (1)(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蜀国的土地,不值得把它作为利益。
(2)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交好的国家。